APP下载

与世界上所有的水汇合

2019-08-28任红

中国三峡 2019年7期
关键词:路德维希拿破仑乔布斯

文 | 任红

《拿破仑传》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著梁锡江等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要反对我的专制?他会证明,当时必须独裁;说我反对自由?他会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威胁依然很大。说我好战?他会证明,我始终是被侵略者。说我谋求称霸世界?他会证明,这只是一种环境的巧合。说我狼子野心?不错,我确有野心,还很大,但却无比崇高:建立一个理性的国度,使个人才尽其用,享受一切。也许历史学家该惋惜的是这种野心竟然未能实现。

——拿破仑 于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传》的作者德国人埃米尔·路德维希,是用近乎崇拜和赞美的粉丝口吻来完成整个叙事的。他的《拿破仑传》在美国“非虚构类书排行榜”中,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

拿破仑说:“我希望来生能成为自己的子嗣,读一读一个高乃依般的诗人对我的感受和评价。”而我们手边的这本书,可视为这样的一部作品。拿破仑曾希望是歌德来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它是由另一个德国人完成了。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了一句歌德的话,似乎亦把法国皇帝视为冥冥之中的读者。

《拿破仑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自然界的一种形态命名,《岛》《溪》《江》《海》《岩》,它们所比喻的是拿破仑在不同时期的生命状态。书中有一段文字,可以视为对标题的诠释,“山中湍急的溪流早已扩展为大江,装满世界各地宝藏的大船在江面上行驶。大江涌向海洋,即将与世界上所有的水汇合”。

人们想从《拿破仑传》中知道,一个失去祖国和家园的人,何以能够达到权力的巅峰,成为法国的皇帝。拿破仑激励了一代人,激发了身无长物又别有才具的冒险家精神。但传记作家所能够提供的史料,远远超过你的好奇和期待。如果使用中国人熟悉的语汇,作者笔下的拿破仑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如果是一介武夫,凭借自己的蛮勇、暴力和武装,夺取一个国家,建立军人政府,所谓“马背上夺天下”,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很多王朝都是以这种方式野蛮开局的。而拿破仑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样一个人手握权柄的人,有着对智慧、艺术和科学的爱。他首先是军人,同时也是政治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他所期待的治理,正如他对凯撒的评价:“在一个崇尚武功的国家中,文治却毫无纰漏。”

即使早年远征埃及,拿破仑都带着他的科学院和诗人,并且与学者们平等交流,在他征服了德意志之后,他还召见过那里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他尊重法律,雾月政变之中,他坚持走完所有合法的程序,而不是直接诉诸武力;在他成为法国第一执政的时候,率先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个法典后来几乎成为了整个欧洲近现代法律的基础。

拿破仑同时又是真正的矛盾体。他似乎把自己推向自己的反面。正如作者说的,“他逐渐从革命派变成正统派,从唯物主义变成有神论”。但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并非是转折,而是“基础的拓宽”。拿破仑称自己是“事物天性的奴隶”。他并不嗜血,也不残忍,不是暴君,甚至热爱和平,热爱家庭,但是他的和平追求,几乎都是通过更多战争和流血来换取的。到后来,实际情形似乎颇像梅特涅跟他坦言的:“您的合约从来都只是停火协议,胜也罢,败也罢,都只会促使您作战。”

他曾是“大革命之子”,代表着进步的方向和力量。年少时,他渴望自由,到头来却建立帝制,给自由套上枷锁。百日王朝时,他对本杰明·贡斯当说:“尽管我对自由敬而远之,但我并不恨它。我理解它,我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20多年来拿破仑精神层面的成长,让他对自由有了类似哲学家的思辨。而独裁似乎还是人民的呼声,他百日王朝终结前,仍有大量巴黎民众走上街头,呼吁“独裁”。

他不怎么相信上帝。他没有亲赴罗马,走完象征君权神授的过场,相反他邀请教皇到巴黎来,为他祝福。加冕仪式初看起来仿佛是对传统的模仿,但他自己为自己加冕,让教皇为自己非基督教的月桂冠冕赐福。他还宣称自己死时不请牧师,“拒不承认自己完成过任何神迹,而是将之归因于健全的人类理性、果敢、综合、知人善用以及想象”。

他痛恨腐化,拒绝享受,流放时安于贫困,但是他的家族成员却不然。他渴望平等,厌恶等级和门第,曾经说“我无法容忍把我视为(世袭)国王,这是一种侮辱”。但是最后几乎他所需要的婚姻,都是依据门第的政治需要缔结的,而这种联姻,则被他自己视为对“新贵族”的改造。

拿破仑一生中有明显的污点。这些污点,无论是在埃及杀害无辜战俘,还是在土伦港风雨中检阅海军,甚至到最后为了欧洲合众国的梦想,无节制地征伐和征兵,都被传记作者客观叙述,但同时又被充满理解地遮掩过去了。

路德维希的语言里有明显的赞美、惋惜、遗憾,甚至护短,正如拿破仑期待的“未来的历史学家都会站在我这边”。这真的是个超级粉丝的笔触,他好像深深地共情着皇帝的内心。连读者都不免被这种明显的情绪所裹挟,难以形成自己的立场。但他也不得不记录下,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对时人的揣度:“他们会想:他的确是凭着自己的能力爬上了名利的顶峰,但却是踩着别人的尸体。”

在谈及拿破仑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后,路德维希说:“这样一个非常合理的计划产生于拿破仑超凡的想象力……十五年间,他的精神所走过的路程是必要的:他说确立的目标向我们揭示的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建设性结局,而通向这结局的道路却是血腥的,需要很多人不断做出牺牲。”在拿破仑流放教皇之后,作者写道:“教皇属地的公民却宣布支持皇帝。这个小小的国度曾一度遭受统治者的双重剥削,现在却满怀感激地接受了拿破仑法典,接受了现代教育……这位革命之子曾将古罗马精神带回巴黎,而如今,他又开始把巴黎新鲜的革命实践推广到罗马。”

在拿破仑跟梅特涅谈判时,拿破仑盛怒之下脱口而出:“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一百万人的生命根本无关紧要!”作者辩护道:“拿破仑是一个看到濒死的马匹都会脸色苍白的人,他不忍心目睹任何人的死亡。”这样的语言,在全书中流淌。

LINKS

《史蒂夫·乔布斯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

管延圻 魏群 余倩 赵萌萌 译

中信出版社 2011

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乔布斯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几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乔布斯推崇包豪斯工业美学,亲自参与硬件外观,他认为不需要做产品调查,因为公众并不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这位电子产品的天才,还曾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解雇。

在书中,作者称拿破仑为天才、英雄、“纯洁自负的灵魂”和“完美之人”。而提到他的两任皇后,作者则分别是“放荡的女人”和“愚蠢的女人”,提到他的部分家人、变节的将领与朝臣时,使用的词语更是不乏贬义。

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我现在死去,那么记载我的历史,也不过只有半页篇幅。所幸这位“战神”最终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也成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幕景。至今我们津津乐道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强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及伏尔泰和卢梭的哲学作品,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历史依据,而如果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拿破仑传》比照阅读,则会发现别具意味。

猜你喜欢

路德维希拿破仑乔布斯
“拿破仑大军”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隐形男孩
拿破仑美言惑敌
隐形的男孩(下)
通识少年·拿破仑
没有他就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美学
南瓜船
改变乔布斯的一句话
乔布斯的青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