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心脏三节段诊断法的应用分析
2019-08-28王秀华
王秀华
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胎儿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心血管和心脏发育等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 对胎儿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可能导致胎儿出现缺氧和休克等现象, 严重时可能导致胎儿死亡, 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分析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心脏三节段诊断法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选择40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 观察并对比两组诊断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4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1组和2组,每组20例。1组孕妇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28.6±4.6)岁;孕周 19~40周 , 平均孕周 (30.6±3.6)周。2组孕妇年龄22~43岁 , 平均年龄 (27.6±5.2)岁 ;孕周 19~41周 , 平均孕周(30.4±3.6)周。两组孕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有精神障碍和其他并发症者。
1.2 方法 1组采用常规超声系统进行诊断。2组采用超声系统心脏三节段诊断法进行诊断, 具体方法如下:检查采用飞利浦公司的 Ep IQ5 彩色超声诊断仪、3.5 C 探头, 分为三节段进行。①节段一:对孕妇实施常规检查, 确定胎儿的方位,并确定胎儿的心房位置;②节段二:超声下明确胎儿的下腔静脉、脊柱、腹动脉, 判断其位置关系, 并借助静脉导管观察胎儿的下腔静脉;③节段三:取得胎儿的四腔心切面, 根据心室的位置, 判断其四腔心切面中房室瓣的附着位置, 并最终确定胎儿心室与动脉的关系;根据四腔心切面、头侧偏转法以判断主肺动脉左右流出道切面、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 并判断心室和大动脉之间的关系[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检出率为95%, 高于1组的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 %)
3 讨论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具体情况, 在当前临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确不同诊断方式的差异,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8%左右, 其中≥20%的病理病情比较复杂, 对胎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式疗效均不显著, 因此需要对此类疾病更有效地进行诊断。只有采用合理有效的诊断方法, 才能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提升其存活率[2-4]。
在检查胎儿的过程中, 需对孕妇进行3~4次的超声检查,才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反应。一般情况下第1次检查在怀孕后1个月左右, 采用对应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后能明确是否存在宫外孕的情况[5-7]。第2次的检查在孕周11~13周左右时, 在整个过程中检查胎儿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依据相关临床报道可知, 单胎和多胎的诊断也是在此阶段, 因此对于此次检查的操作必须慎重。第3次检查在孕周22~24周左右时, 此阶段是检查的最佳时机, 在整个过程中必须确保过程的严谨性, 通过采用三节段诊断法可检测出孕妇羊水量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及胎位是否异常等[8-10]。
近些年来临床上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检查逐渐引起重视。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患者的心血管及心脏发育异常, 进一步对正常的发育产生影响, 导致负面影响增多, 甚至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在当前报道中, 随着超声系统诊断方式的合理化应用, 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 对技术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从当前技术水平着手, 合理进行超声系统心脏三节段检查。依据心脏的发育情况可知, 在整个判断和分析中, 有效地检查后能够提升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不同阶段的诊断存在不同的重点。在胎儿时期, 通常依据两心室的形态进行判断,应考虑胎儿心房位置, 采用不同的诊断模式, 如以主动脉检查作为基础, 判断动脉导管是否存在反向血流的现象, 通过各项特征分析后进行诊断, 以提升整体诊断有效率。同时在检查中需要孕妇积极配合, 提升依从性, 获得更好的诊断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检出率为95%, 高于1组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胎儿采用三节段诊断法整体效果明显, 诊断检出率较高。
综上所述, 针对高危胎儿实施心脏三节段诊断法, 整体优势明显, 先天性心脏病整体确诊几率比较高, 能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