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28李宏媛武扬赵保东
李宏媛,武扬,赵保东
(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山西 太原 030001)
夜啼[1]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白天如常。患次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儿,以新生儿更为多见。
《幼幼集成》中指出:“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恸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哭喘,二三夜自定。”对于因急腹症或饥、渴、冷、热、湿、痒等原因引起的夜间啼哭或见灯习惯,无灯则哭者,不属“夜啼”。所以夜间有习惯性和病理性的差异,须仔细辨别。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均来自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门诊,于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患儿,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10个月,平均(4.81±0.34)个月;24 h睡眠时间(10.54±2.08)h,夜啼发生次数(12.32±2.26)次。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夜啼的诊断标准[2]。即入夜定时(多在子时左右)啼哭不止,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静;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
1.3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中医儿科学》[1]中夜啼的辨证分型。分为①脾寒气滞: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色清,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②心经积热:睡喜仰卧,哭声较响,见灯火哭啼更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安,便秘溲赤,舌尖红,舌苔黄,脉数,小儿指纹红紫。③惊恐伤神:睡中时做惊惕,梦中啼哭,神色恐惧,稍有声响则惊惕不已,唇和面色乍青乍白,喜欢安抚怀抱而卧,小儿食指脉络指纹青。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夜啼的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②患儿的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推拿禁忌症,并且能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③年龄1~10个月。
1.5 排除标准
①由于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不在本证范围;②排除生理性啼哭。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时善用小儿推拿特定穴与十四经穴配合应用[3],辨证与辨症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针对脾寒气滞的患儿,采用补脾经200次、摩腹50次、揉中脘100次、推三关200次、揉外劳100次、揉一窝风100次、掐揉小天心30次、掐揉五指节30次、运内八卦30次。针对心经积热的患儿,采用清心经100次、清天河水100次、清小肠150次、清肝经150次、掐揉小天心30次、掐揉五指节30次、揉内劳宫30次。针对惊恐伤神的患儿,采用分手阴阳20次,揉小天心50次,掐心经30次,清肝经150次,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20次,摩百会100次,按揉心俞、肝俞、肾俞各30次,猿猴摘果20次。各型分别每日推拿1次,共治疗7 d。
2.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7 d后各分型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分别观察患儿治疗前和治疗7 d后的24 h睡眠时间与夜啼发生次数。
2.3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 啼哭休止,夜寐正常; 好转:入夜啼哭次数减少,程度减轻,稍哄即止;未愈: 夜啼如前,未能休止。
3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各分型夜啼临床疗效观察(例)
脾虚气滞型患儿有效率85%,心经积热型患儿有效率90%,惊恐伤神型患儿有效率95%,60例患儿,总的治愈37例,治愈率61.67%;总的好转17例,好转率28.33%;未愈有6例,未愈率10%;总有效率为90%。3种证型疗效比较,通过χ2检验(χ2=7.458,P=0.114),P>0.05。说明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推拿治疗小儿夜啼,对以上3种分型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表2 治疗前后各分型24 h睡眠时间与夜啼发生次数情况对比
治疗前,各辨证分型在24 h睡眠时间与夜啼发生次数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分型的24 h睡眠时间明显高于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分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推拿治疗小儿夜啼,对以上3种分型的睡眠时间和夜啼改善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 讨论
夜啼是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彻夜不停,白天如常。学习张素芳教授治疗小儿夜啼经验,在临床每每获得良效,张素芳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张素芳工作室指导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小儿推拿博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小儿推拿工作长达60余年,运用小儿推拿在诊治疑难病症中有丰富的经验。跟随张老学习,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张老一直教育我们要熟读经典,熟读古代和小儿推拿相关的书籍,要追根溯源,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小儿推拿才能走得更远。
4.1 关于小儿夜啼的文献记载
《诸病源候论》曰:“小儿夜啼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 《保婴撮要·夜啼》曰:“夜啼有二,脾寒也,心热也。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胜,脾为至阴,喜温恶寒,寒则腹中做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心热也,心属火,见灯火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 《小儿推拿广意》曰:“夜啼四症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容颊清脐下痛。睡中顿哭是神干。凡夜啼有四。有惊热。有心热。有寒疝。有误触神。惊热者,为衣太浓,过于温暖,邪热攻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夜啼而遗溺者是也,心热者,见灯愈啼者。寒疝者,遇寒即啼是也。误触神者,面色紫黑,气郁如怒。若有恐惧,睡中惊跳是也。治法推三关(五十)六腑(一百二十)清心经(一百)捞明月分阴阳掏胆经,如寒疝痛啼,宜运动四横纹,揉脐并一窝风”。《幼科铁镜》曰:“夜啼有六,一面红深多泪,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此心热也,遇火两阳相搏。故见灯而啼甚也,其候手腹必热,小便赤。推用水底捞月,引水上天河,退下六腑及运八卦。一哭多睡少,天明则已,面色青白,便亦青白,治宜温下焦,用备急方。一为异物所侵,目有所视,口不能言,但睡中惊悸,抱母大哭。一脾胃两虚,吐泻少食而啼者。一有心血不足而啼者。一有脏寒肠痛而啼者,以手按其腹即不啼,起手又啼”。又提到:“外此而啼者,必非病也,或夜醒时为戏灯所惯, 无灯而啼者有之,或缺母乳而啼者有之”。《幼科推拿秘书》曰:“夜啼有四,胎惊夜啼,邪火入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夜啼而遗溺者是也,见灯烦躁愈啼者,心热甚也,遇寒即啼者,寒疝也,面色紫黑,气郁如怒,若有恐惧,睡中惊跳者,误触神祗而夜啼也,法宜分阴阳,清天河,心经,如寒推三阳,方用灯心烧灰,擦母乳头与儿之,即止”。通过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夜啼的病因及病机,做到辨证准确,更好地进行治疗。
4.2 病因病机
4.2.1 脾寒
脾为后天之本,喜温恶寒,喜温恶寒,若脾胃失调,脏腑受寒,寒邪潜伏于脾,或患儿先天禀赋虚弱,脾常不足,或乳母对患儿护理稍有失宜,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阴盛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故入夜腹痛而啼。《小儿卫生总论方》曰:“脾寒者夜啼,脾属阴冷,即夜间发痛,故儿啼哭。”《丹溪心法》曰:“夜啼,小儿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冻,冷冻则为阴极发燥,寒盛做疼,所以夜啼而不歇”。
4.2.2 心热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心肝常常有余,脾肾常不足,心属火阳易生心热,积热上攻,加之乳母平时嗜食焦躁炙煿动火之物或辛辣肥甘之物,或服性热之药,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机侵犯于心而致夜间烦躁而啼。《幼科发挥》曰:“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孩儿夜啼者,非是鬼神为祟,盖因胎热伏心”。 《小儿卫生总论方》曰:“心主热,其候惊,故热则生惊。又心为火,热则火旺,故热邪燥甚,令儿啼哭也”。
4.2.3 惊恐
小儿神气怯弱,心智未充,如目触异物、耳闻异声,引起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导致心神不宁,心神惊惕,梦中惊醒苦恼不已。《幼科新书》曰:“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宁,睡卧不安,故惊啼”。
4.2.4 食积
婴儿不知饥饱,患儿母亲乳食喂养不当,患儿乳食积滞,内伤脾胃,脾胃司运化水谷精微,运化功能失常则乳食不化,积于中焦,胃失和降,《内经》中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间啼哭不止。积滞内停,气滞不畅,故脘腹胀满拒按。
本研究证明小儿推拿手法辨证治疗小儿夜啼效果明显,有效地改善患儿睡眠时间,减少了夜啼次数,且具有安全可靠,方法简便,疗程短,无任何副作用的特点,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所以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