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消银汤对患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2019-08-28陈萍李丽李玉蕊龚作炯
陈萍,李丽,李玉蕊,龚作炯
(1.南阳张仲景医院皮肤科,河南 南阳 473007; 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 武汉 430060)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红斑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发病率约为2%,其中寻常型银屑病约占90%,病因复杂,顽固易反复,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该疾病无法彻底治愈,只能达到缓解或近期临床痊愈的效果[2]。中医将银屑病归为“白庀”“庀风”“干癣”等范畴,典籍中“干癣,但有匡郭,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克于皮肤”等描述均符合银屑病的发生、进展过程[3]。因该疾病难以彻底治愈、易反复发作,病程多迁延日久,血瘀型银屑病较为常见,予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可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本研究观察化瘀消银汤在血瘀型银屑病中的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纳入南阳张仲景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196例血瘀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化瘀消银汤组(研究组98例)和紫外线治疗组(对照组98例)。其中研究组男52例,女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7.4±7.5)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7.6±1.5)年。对照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19~67岁,平均(34.7±6.8)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7.3±1.4)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4]中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者;符合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5]中血瘀证分型标准者;18~70岁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者;脓包型、关节型、红皮病型银屑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近1周内外用过内固醇制剂或服用过维甲酸类药物,近2周磊服用过类固醇药物者;精神智力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德国Waldmann UV 100L型紫外线皮肤治疗仪行紫外线照射治疗,初始剂量为最小红斑量0.3 J/cm2;患者无不适反应则每次增加0.2 J/cm2,至患者出现轻微红斑反应停止加量,并减少0.2 J/cm2维持治疗;隔天1次,3次/周,持续8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化瘀消银汤口服,方剂组成:白花蛇舌草30 g,土茯苓30 g,当归15 g,丹参15 g,大血藤15 g,金银花15 g,板蓝根15 g,赤芍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白鲜皮10 g,槐米9 g,蛇蜕6 g,甘草6 g;水煎煮1剂/2次,200 mL/次;持续8周。
1.3 评估标准
1.3.1 疗效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白庀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红斑、丘疹、鳞屑、瘙痒等症状消失,仅留色素改变,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7]下降≥90%;显效:红斑、丘疹基本消退,无鳞屑或鳞屑细薄,无或偶尔瘙痒,剩余皮损颜色明显变淡,ASI积分下降≥60%;有效:红斑、丘疹色变淡,鳞屑减少,瘙痒持续时间缩短,程度减轻,皮肤厚度及浸润明显减退,PASI积分下降≥25%;无效:红斑、丘疹、浸润无明显改变,鳞屑减少不明显,瘙痒程度及持续时间无变化,PASI积分下降<2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n×100%。
1.3.2 中医症状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皮疹形态(0~6分)、皮疹面积(PASI,0~72分)、瘙痒程度(0~3分)3个方面;评分越高表示相应症状越严重。
1.4 观察指标
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于治疗前(T1)及治疗8周后(T2)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8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包括白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IL-10水平,试剂盒均来自上海劲马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采用普朗医疗PUN-2048B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皮疹形态、皮疹面积、瘙痒程度)差异。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研究组为83.67%,对照组为6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Th1、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
T1时,两组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较T1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4、IL-10水平则均较T1时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T1、T2时血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TI比较,*P<0.05;与对照组T2比较,△P<0.05
2.3 凝血-纤溶系统指标
T1时,两组血清PAI-1、蛋白C、AT-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血清PAI-1水平均较T1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蛋白C、AT-Ⅲ水平则均较T1时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T1、T2时PAI-1、蛋白C、AT-Ⅲ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TI比较,*P<0.05;与对照组T2比较,△P<0.05
2.4 中医症状积分
T1时,两组皮疹形态、皮疹面积、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皮疹形态、皮疹面积、瘙痒程度中医症状积分均较T1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T1、T2时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TI比较,*P<0.05;与对照组T2比较,△P<0.05
2.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9.18%,对照组为12.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银屑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相关研究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8]。目前该疾病无法彻底治愈,只能达到缓解或近期临床痊愈的效果,故治疗应以安全、不良反应少为基本原则,以迅速控制病情、延长复发周期为目的,尽量避免有害于机体的治疗措施。
紫外线照射作为一种物理疗法,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在银屑病治疗中应用广泛[9]。Sim CY等[10]对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进行每周3次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显示照射治疗30次后患者PASI评分平均改善68.99%,下降50%以上的患者约占78%,且治疗过程中仅8%患者出现局部红斑反应,均可耐受,未引起起疱或全身性副反应,提示紫外线照射为银屑病治疗的理想方法。
中医对银屑病有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因该疾病难以彻底治愈、易反复发作,病程多迁延日久,血瘀型银屑病较为常见。有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聚集性增强,呈高凝状态,且存在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性改变所致的微循环障碍[11]。典籍中“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否涩久”“血分燥热壅塞不通,发为癣”等论述体现了血分燥热、热壅毒盛为血瘀型银屑病发病的主要病因[12]。
化瘀消银汤作为中药汤剂,充分体现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疗理念。方中以当归补血活血、养血润燥,以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斑,二者合用补中不留瘀,活血不耗血,共同改善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瘀气滞、热壅毒盛等症,共为君药。动物实验表明,当归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镇痛等作用[13]。而丹参则可显著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等作用[14]。赤芍、桃仁、红花则可辅助当归、丹参强化活血祛瘀消斑之力。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大血藤则可在强化君药活血化瘀之力的同时发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作用,散血中之瘀,行血中之滞,解血中之毒,与赤芍、桃仁、红花共为臣药。药理研究显示,桃仁可延长小鼠的出血、凝血时间,入汤剂可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良好的镇痛、抗过敏、抗炎、抗菌作用[15]。邵礼梅等[16]研究发现,红花提取物可通过轻度兴奋心脏增加冠脉和心肌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等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扩张周围血管、降压、降低全血黏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等作用,可针对多器官、多系统发挥作用。白鲜皮、蛇蜕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之效,槐米可清热凉血,金银花清气分热毒,板蓝根清血分热毒,共为佐药,强化清热凉血解毒之功,并行祛风止痒之效。甘草缓急调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对减轻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和相关中医症状有一定帮助。
本研究中,予以化瘀消银汤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的研究组总有效率、血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仅予以紫外线照射的对照组,且为增加不良反应率,提示该中药汤剂可显著提升疗效,对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液高凝状态,缓解中医症状有一定帮助。周宇等[17]采用中药制剂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血瘀型银屑病,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微循环和炎症反应等方面效果显著,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化瘀消银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类中药可有效改善血瘀型银屑病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液高凝状态,缓解其中医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于患者疾病控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