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雕塑善用“物象”描述造型特征的原因探微

2019-08-27张怡

名家名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物象莲藕

张怡

[摘       要]中国传统雕塑中经常看到用“物象”来描述雕塑特点的例子,例如“竹节手”“南瓜肚”“象鼻肩”等,民间匠人大量使用这些物象来指导雕塑塑造,而这种“物象”在西方雕塑中并不常见。通过中国人自己认识世界及宇宙的方式来窥探中国传统雕塑应用“物象”来塑造的原因。

[关  键  词]间离;物象;外在运行规律

如果说把一个造型从现实形象提煉到艺术形象是一种造型的归纳和再加工的话,艺术形象就已经和现实形象有了一种 “间离”。

西方的艺术造型是对现实形象的“一次间离”,而中国古代雕塑中的艺术形象就是对现实形象的“二次间离”。比如,古希腊的维纳斯,显然是艺术家在观察了大量优美的女性形象后,对人体美的一种提炼,但无论如何提炼,她的提炼对象都是人体,所以说从人体到雕塑,它是“一次间离”效果。而中国的艺术形象,就不是简单的对人体美的提炼。它是在人体美的基础上,经过“两次提炼”而得来的。

第一次,是先将人体的某些特征提炼为一个“物象”,然后把这个“物象”再次提炼成艺术形象。如:在做菩萨像的“胳膊”时,中国古人观察到胳膊和莲藕在美感上有其相似性,首先把胳膊提炼为“莲藕”,然后再根据“莲藕”的特征,把它提炼为艺术处理的胳膊,这个时候所做出的雕塑“胳膊”,已经与真实人体中的胳膊有了两次间离效果,我们称之为“二次间离”。这个时候做的胳膊就是兼具了莲藕美感的胳膊。

这种造型手法,大量运用在佛、菩萨的造像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雕塑造像总是与真人形象差别较大的原因。以至于使人们误以为,中国雕塑造像更接近于一种抽象艺术。

那么,中国人的这种艺术提炼方式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认为这跟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象形文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就反映了这种区别,象形文字离不开实在的物象,由于它与物象有直接的对照关系,所以不需要太复杂的逻辑及语法知识,形成的思维模式必然是“形而上”的,更注重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字母文字完全脱离物象而出现,每个单词的意思靠上下文来证明,所以需要逻辑特别明晰才行,形成的思维模式经常是“形而下”的,也更注重事物的内在逻辑。

这就导致,中国古人面对一个自然现象时,更善于从这个自然现象的“外在运行规律”层面去把握。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下的,更善于从这个自然现象的“内在运行机制”去把握。比如中医就是一种“规律”的把握,中国人对“阴阳”的运用虽然无法与实际的人体运作原理一一对应,但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一样可以治病救人;而西医要弄清楚药物里每一种成分的运行“机制”。这两种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方式并没有高下之分。同时,这两种理念也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差异性。

再拿胳膊来说,当西方艺术家看到胳膊时,他们会探究胳膊内部的肌肉组成关系及运动原理。而中国艺术家则不同,他们更关注的是怎样用一个概括的物象来表达胳膊这个造型的共性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不光用到雕塑中,在大量的语言和文字中也被广泛应用。如《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这里的“卧蚕”“丹凤”“重枣”显然都是用来概括关羽形象特征的物象;再如王熙凤的形象,《红楼梦》中这样记载:“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又如秦始皇的形象,《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这里边也应用了大量自然中的物象来描述人的形象。

同样,先秦的著名哲学著作《庄子》中有大量的物象和精彩的故事。所有的哲学道理都蕴含在这些物象与故事中,其中的深意往往有多种解读方式。用物象来明理是中国人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做雕塑中,当中国人打算提炼一个造型的特征时,更愿意形而上地把握其“外在运行规律”,而这个“规律”,又不能是无法描述、无从言说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自然中选取一个物象来描述它。当然完全无法用其他物象来代替的“规律”也不是没有,但如果很难用其他物象描述,这种造型特征对于人们就很难把握,也难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传统彩塑中形容人体特征的这些词:“南瓜肚”“竹节手”“桃花嘴”等。

参考文献:

[1]邢永川.民族雕塑学习点滴体会[J].西北美术,1984(1).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博物馆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物象莲藕
如何与物象相处
为什么莲藕会有洞?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初冬采藕忙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藕断丝连””多吃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