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形成分析

2019-08-27戴林东宋艳

职教通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戴林东 宋艳

摘    要:基于“生利主义”民生精神,现代职业教育应当面向当今的时代呼唤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思想和行为上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目标鲜明体现了时代精神,得益于国家政策保障。其形成机理是“创业主义”与“民生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实现时代耦合,是创业思想发展的结晶。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生利主义;创业教育

培养和提高民生价值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民生心志,镌刻在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宏大牌楼上,浇铸在他全部教育实践的坚实足迹中。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树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旗帜,胸怀“生利”以“利群”的高远目标,以创造“幸福”民生的坚定追求,开创了近代职业教育新天地。以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为标志,由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倡导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之后,跋山涉水经历了世纪年轮的推进,发展到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加快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早已是“旧貌换新颜”“脱胎换新骨”,但民生之心永在、民生之情永驻、民生之志永存,由民生之魂激荡的生命节律愈加清越、明亮。陶行知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民生关爱,对于当今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目标的建立和追求,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民生价值之再认识

陶行知在1918年1月15日《教育与职业》第1卷第3期发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树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思想旗帜,奏响了以职业教育追求民生价值的嘹亮号角。这一光辉思想既是立足现实、心怀高远的“生利”价值论,又是涵盖职业教育目的和师资、设备、课程、学生等办学要素建构的体系健全的“生利”方法论,对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具有开创性引领意义。

(一)追求职业教育“生利”目的

陶行知根据“职业以生利为作用”的认识,将“生利主义”定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养成生利人物”,并明确“生利主义既限于职业之作用,自是职业教育之特别目的”。这是他经过深入、缜密的论证,在力排“多弊窦”的“衣食主义”和“太宽泛”的“生活主义”之庸俗、泛化的思想偏向基础上,对于职业教育民生价值之判断所闪耀出来的智慧光芒,不仅揭示出职业教育“养成生利人物”的本质,而且实现了职业教育民生价值本位复归,为职业教育张扬民生之魂、追求“卓著成效”、实现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追求职业教育“利群”价值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民生”价值追求是朴素的,又是崇高的。“生利”是职业教育的产出本能,是“职业界中人”个体的产出能力和利民利群的社会功能,职业教育的价值标准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职业教育“养成生利人物”的目的是“利群”,而不是让人蜷缩在个人利益的圈子、陷入物质利益的泥淖,庸庸碌碌钻营生计以谋求和满足个人的物欲和私利。虽然职业教育的“生利”也关心受教育者——平民大众的个人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它只能是职业教育价值光芒的一星光点,不能成为职业教育追捧的“灿烂阳光”。所以,陶行知关爱的“民生”不是狭隘的一民之生,而是大众之生,他追求的职业教育“生利”以“利群”的培养目的,是让所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发挥以专业技术为支撑的职业功能,产出“生利之物”实现“以物利群”,经营“生利之事”实现“以事利群”。职业教育既要瞄准民生切实的利益需求,更要放眼民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势必使人人于生利之时能安居乐业”,让“生利”之人“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同时“能得生活上一部分之幸福”。“生利”之人在实现“利群”目的过程中,“一衣一食亦自能措置裕如”,个人利益融入大众利益自然达成。[1]

(三)追求职业教育“民生”意义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肩负着改造民生的历史重任。黄炎培鉴于传统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不惟不能解决”当时中国“至重要至困难”的“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之现实情况[2],倡导以职业教育“解決个人生计问题”“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3]实际上,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生计”方针,已经包含了“协助社会、国家”的“利群”意义。而陶行知则对当时教育“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以及“教人分利不生利”“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的现实,明确主张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来解决教育隔离社会的突出问题。生利主义思想比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教社标举的“解决生计问题”的方针,在思想境界上,明显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层次。不能简单地认为陶行知“创造性地将‘生计理解为‘生利” [4],“生利主义”与“生计主义”,虽然两者关于职业教育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对于职业教育民生价值、意义的参透,前者比后者所生发出来的义理显然更加明确、贴切、深厚,对于人们认识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有“拨开云雾见彩霞”之效应。陶行知托举职业教育“生利主义”大旗,张扬民本精神,培养目标是让人民大众能够“安居乐业”,养成“崇高精神”,获取“生活的幸福”,涵盖了人的物质生产、职业发展、生命成长,以生命关爱的热情和社会担当的精神,激荡起创造完美民生、推进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

二、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机缘

陶行知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思想体系具有融会贯通的生成、发展机制:一是具有在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植根于本土的现实动因。他对当时不能教人手脑并用的教育弊端和教人“分利不生利”的社会现实“颇有感触”,对当时新兴的职业教育“生计”方针被人们模糊认识、需要“正名”的实情有了深切感悟,从而产生了“生利”价值的理性认知。[4]二是吸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并加以创新,追求“知行合一”,不仅致力于思想研究,而且积极投身教育改造,将职业教育融入生活教育,先后创办晓庄师范、晓庄茶园和木作店、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中华业余学校和重庆社会大学等多种教育实体力行职业教育,深刻见证了“生利主义”教育价值。基于“生利主义”民生精神,现代职业教育应当面向当今的时代呼唤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思想和行为上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

(一)“创业主义”民生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时代精神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鲜明体现了时代主题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过程中,“创业”的意蕴已经融入现代民生价值内涵,成为人民大众的惯常生态。杰夫里·提蒙斯在《创业创造》中把“创业”定义为“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5]这种解释并未将“创业”的大众属性凸显出来,或者说对大众力量的关注度尚不到位。对于面向大众的“创业”,我们可以比较直白地理解为:公民主体遵循一定目标,沿着可行途径,整合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运用方略,创造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它既是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又是普适性的劳动过程,这样的认识是切合现代民生价值全面渗透的现实状况的。

当今国际竞争聚焦于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创业竞争。世界各国不仅兴起多种形式的创业推进民生发展,增加社会福利,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而且借助创业的力量增进国际友好合作,实现资源互补,造福世界各族人民。我国跨世纪的经济腾飞依托于创业实践的支撑,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全社会创业大潮,创业在中国大地上奏响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人民群众凭着聪明智慧投入创业实践,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创业景观日新月异,创业丰碑林立竞秀。中国的创业思想和行为,不仅具有震撼世界的经济振兴魄力,而且体现出意义深远的民族复兴气度。

(二)“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得益于国家政策保障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开发得益于国家政策保障。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是“现代”的时间标向,而是“现代”的创新民生价值体系标向。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是伴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而凸显出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6]而这些“要素”的“整体”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明确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思想风帆,其核心应当指向“创业主义”民生价值体系。

1980年开始,我国着力于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大力兴建职业学校,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新兴的职业教育在活力涌动的“春天”里发展,在艰辛探索的创业中前行。198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念。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大换血”革命,关涉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创新变革。200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民生价值培育功能置于“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重点进行开发。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制定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接着又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聚焦于改善现代民生,有力催发了新型民生价值的勃然生成和快速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在追求“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深切体验着绿色生命的葱茏拔节。

三、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目标的形成机理

在我国,“创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义”,是民生价值更新和提升的必然。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严重压抑、窒息创业民生的活力。近代虽然迸发了“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民生关爱的激情,但其动力催生于社会、民間,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的价值力量,所追求的创业境界也有其局限。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文革时期”,“开门办学”的教育虽然也倡导“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所推崇、膜拜的是愚昧的“劳动干劲”,而轻视、弃置的则是支撑劳动的知识、技术、能力等科学精神,实质上伪人性地否定了创业民生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下,跨世纪的现代职业教育才真正复归创业民生价值本位。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必然要实现“从单一的就业教育向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并重转变”。[7]“创业主义”自然要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昂扬奋进的一面时代旗帜。

(一)“创业主义”与“民生价值”在培养目标上耦合

“民生”作为一个词语,《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直接将它解释为“人民的生计”,而对“生计”又解释为“维持生活的办法”和“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以现代民生价值取向审视,这样的认识显得狭隘。“360百科”的如下解释则比较贴近民生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民生作为人民群众生命主体的本质现象,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倍受政策关怀和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经“形成了集普惠性、包容性、益贫性、共生性、公平正义性、均等化等于一体的民生伦理体系”。[8]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民生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生态创造和改善的基础能量保障。面向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与社会生产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关键是它能否贴合现代民生价值取向。现代职业教育所关照的民生应该包含人民群众生命存在的多种形态,诸如生产、生计、生存、生活、生长以及其它生命活动形态,而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都可以通过创业,实现其自主性、个性化最优发展和公益性、利益化最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深切关注到了现代民生的基础领域,并且在民生价值培育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保持着民生价值的新发现和新发掘。因此说,在现代职业教育视界,“创业主义”与“民生价值”在培养目标上能够实现时代耦合。

(二)“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目标的形成是思想的结晶

从认识发展过程审视,起初“创业”常被人们与“成功”“登峰”等意境同化,当成强者、胜者的职业人生“专利”。尤其是在我国,建国后由计划经济体制牵掣的“分配就业”劳动机制不仅扼杀了民生创业的自主精神,而且其消极的后续影响,与之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激发出来的创业意识、思想、意志等,产生比较尖锐的碰撞,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将“创业”的思维僵化,凝固于“就业”的窠臼。其实,“创业”与“就业”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体概念,“就业”侧重于基础性劳动岗位的追寻,而“创业”更侧重于创新性劳动价值的开发。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热衷于依托企业、行业生产岗位谋求学生的就业机会,甚至将这种依托性就业当作人才的唯一或者主要“出口”进行开发。虽然它倡导在就业过程中实现创业价值,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民生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追求,也容易造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机制异变成人才培养和使用相隔离、职校附庸于企业被动运行的尴尬局面。

如果对就业导向理解不深透,职业教育就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就业定势:一味地依托企业、行业等市场劳动岗位去铺设学生职业人生发展之路。而这种职业人生之路,则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普遍地定位成现代大工业“流水线上的操作手”。事实上,这种定位的后果很严重,努力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走上就业岗位之后,很多人不但轻易跳槽,而且改行他就,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对学生主体而言,他们本来在就业教育中就缺乏创业素质培养,跳槽改行后大多很难顺利步入创业大道;对企业、行业而言,加大人力资源成本,甚至扰乱正常生产秩序;对职业教育自身而言,则降低人才培养社会认可信度和事业发展吸引力,偏离民生价值目标。虽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就业教育或创业教育没有凸显“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应当是不可推脱的主体之责。所以,现代职业教育要“从‘流水线上操作手的起点出发”[9],迈向生发“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的职业幸福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中,人们对“创业”进行持续、深入、全面的思考和探究,将它从事业的胜境植入生产的园地,从社会的蓝空移入人生的原野,由“创业”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绚丽多彩。现代职业教育在科学的“体系”建设推进中,首先要实现思想大解放,基于“创业主义”民生价值追求,围绕就业和创业可以建构出两种互动关系:(1)共生关系,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在立足基础的就业教育中强化创业机智的培养,实现就业技能教学向创业素质教育转变;(2)递升关系,将就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至创业的境界去发掘现代民生技术创新、自主发展的价值意蕴。现代职业教育在坚持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中,让“创业”成为民生价值追求的亮丽灯塔,通过“体制”“体系”等深化改革,“创业意识强烈”“创业精神振奋”“创业思想先进”等必将成为现代人才素质的闪亮光标。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创业课程建设也得到高效发展,不仅在文化和专业各类课程内容中渗透创业思想,而且与“职业生涯规划”等相融合,形成了课程的创业思想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业思想已经成熟,“创业主义”民生价值目标已经形成。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1-15.

[2]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卷2)[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16.

[3]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3.

[4] 唐高华.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J].职教通讯,2007(8):31-33.

[5] 方展画.创业教育开启中职学生创业之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38.

[6] 欧阳河.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5.

[7] 张芳贤.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必要性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12.

[8] 韩喜平,孙贺.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EB/OL]. (2017-12-19)[2016-01-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25/c143844-28081018.html.

[9] 周如俊.從“流水线操作手”的起点出发[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7(11):6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pirit of "profit-making doctrin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ace the demands of today's era and social needs,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explore and innovate in thought and behavior, and strive to realize people's livelihood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goal of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livelihood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lect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learly, benefiting from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s that "entrepreneurship" and "people's livelihood value" realize the coupling of the times 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thought.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value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fit-making doctrin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责任编辑    曹稳]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