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探讨
2019-08-27吕绮虹
吕绮虹
摘 要:音乐的节奏感是人们对音乐节奏的一种感受和理解,是人们对有规律的声音符号的接收、认识和反馈能力,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与提升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细致分析与设计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91-02
音乐对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至关重要,而节奏感是小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重要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建立自己的音乐节奏感,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节奏与节奏感的概念
所谓节奏,就是一种在自然、社会与人的活动中与韵律相结合的有规律的突变。节奏还是多维空间内有规律或无规律的一种阶段性变化。例如在自然界,潮起潮落属于一种节奏,或者季节更替也属于节奏,再如人类社会活动的作息也是节奏。而音乐节奏,则是指音乐旋律的进行过程中音阶、音符、音节的有规律的变化。关于节奏感,则是指人对节奏的掌握情况,其属于人对音乐节奏的直观感受。在演奏相同的音乐时,如果选择不同的乐器或者不同的演奏速度与节拍,那么音乐节奏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形成不同的艺术美感。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学生的节奏感往往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
二、小学音乐教学学生节奏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音乐学科趋于边缘化,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歌唱训练,不注重学生音乐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谈不上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这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显然有负面影响。很多学校对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也不够重视,导致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些教师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不够重视,难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增强音乐节奏感,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导致很多小学生在毕业之后对音乐节奏感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依然是空白的,这对学生未来学习音乐知识有消极影响。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概况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的目标
对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对他们在音乐课堂的学习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对音乐节拍的速度、强度变换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凭借节奏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有所体会与感悟。在教学环节,教师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练习,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保持一个良好的情感状态,并实现自身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大多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任务化,教学目的是以完成课程内容、教学任务为主,注重学生掌握的歌曲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在训练过程中反复让学生合唱歌曲,或者让学生重复练习某些小节,搞突击检查等。这些行为都表现出小学音乐教学呈现机械、呆板、急功近利的状态。这样做除了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记歌曲以外,并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教导,不但无法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使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三)节奏感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节奏感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中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人的节奏感是人类长时期进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艺术的节奏感建立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力度大小等交替出现,舞蹈动作的反复变化,都会给人以节奏感。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器官,在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中,人对节奏感的要求最为强烈。节奏感虽是一种形式感,但具有移情的审美功能。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学生对乐曲即使无法熟练地歌唱,也一定要对其中的节奏感有深刻的体会。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具体方法
(一)通过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大量听说读写的堆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歌曲,让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比如播放常见的流行音乐或者节奏感强烈的动画片歌曲。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被强烈的节奏带动,从而进行摇头、拍手或者在心里踩点等行为,这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欣赏中,并且身体在尝试着跟上音乐的节拍,这正是音乐听力训练产生效果的体现。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也能得到不错的反响,比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露营,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聆听大自然的音乐,如鸟声、水声、风声等,既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又能培养他们的艺术美感。
(二)利用肢体动作强化音乐节奏感
在生活和学习中,肢体语言也是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行动中加深对音乐知识和音乐节奏的体会,达到用心感受节奏、用身体表现节奏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音乐教學的过程中可以将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放在一起供学生聆听,比如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强弱缓急不同的音乐等,让学生在风格差异明显的音乐欣赏中培养对节奏感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节奏感强的音乐,学生在欣赏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更容易引发肢体的共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学生起初会通过点头、拍手等行为来为音乐打击伴奏,进而采用更多更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肢体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烘托课堂教学氛围。同时由于肢体动作的添加,学生有了更加简单直观的方法来宣泄他们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感受,大大提高节奏感和对音乐的热爱。肢体语言对舞蹈、演奏指挥等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对培养学生感受艺术、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三)借助形象化的音乐深化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本身是没有画面的,相比于舞蹈这种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的形象化需要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想象力的充分协作,将音乐节奏符号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教师在根据教材引导学生欣赏《英雄交响曲》《月光》《卡门序曲》等名曲时,为学生讲解该乐曲的创作背景。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歌曲的风格自行想象音乐的画面,在暴风雨中前进的革命英雄、在寂静的深夜静静传来的钢琴声、在热闹的斗牛场上表演的斗牛士和沸腾的观众等,这样学生对音乐所蕴含的艺术情感就会有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形象化思维来描绘音乐的画面,就能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深化对节奏的感受。
(四)基于兴趣培养强化学生节奏感学习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往往能决定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节奏感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优化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效果,需要加强学生对节奏感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学习与强化保持浓厚的兴趣。具体而言,在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注重音乐节奏的练习,将更多趣味性元素融入练习当中,从而增强音乐节奏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学习投入饱满的热情。站在音乐教师的角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能力、表现以及兴趣有充分的理解与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音乐节奏训练内容,从而实现教学与音乐元素的有机结合,在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经典歌曲融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加以利用,将具有較强节奏感的歌曲呈现给学生,并辅以视频或图像,让学生对歌曲内容产生透彻、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热情,让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积极思考,增强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五)合理运用乐器开展节奏感学习活动
众所周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很多乐器来开展教学。凭借这些教学资源,学生在节奏感的训练中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其中打击乐器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对打击乐器加以利用,将快板、架子鼓等融入教学中,利用这些乐器来演奏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并组织学生利用乐器进行演奏,如此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实现对节奏感的把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不仅是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歌曲的欣赏,更是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起步阶段,节奏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感官,共同参与音乐欣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参考文献:
[1]张方霞.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7(11):71.
[2]田惠伊.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分析[J].才智,2018(10):27.
[3]陈高兰.论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J].读与写,2016,13(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