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朗读课文的艺术

2019-08-27赵小孟

教师·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情感

赵小孟

摘 要:朗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的心理活动。教师朗读课文时,要对文字信息透彻地理解与领悟,做到既通其声又会其意,要对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给人一种音韵美的享受。

关键词:朗读;情感;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39-01

一位真正優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朗读者、演说家。同样的课文,教师朗读的水平不同,其教学效果迥然不同。朗读得法,其味自出,其意自明;朗读不得法,教师费尽心机,也是事倍功半。小学语文课本里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反复朗读,细心领会,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获得精神营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开拓学生智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文朗读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其声又会其意

朗读时通声悟义,大脑才会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则是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既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又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既有由浅入深的纵向思维,又有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既有概括时的求同思维,又有分析时的求异思维;既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性思维,又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朗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大脑所进行的紧张思维活动形式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朗读文学作品,如《闻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凡卡》等,要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再现人物形象。而朗读科学性说明文,如《激光》《琥珀》等,则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了解事物特点。

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文章都是有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不论是皱着眉头的作家还是含着微笑的作家,无一不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从事创作的。名家名篇无一不是堆积于胸的情感的井喷。在它们的字里行间潜泻着感情的溪流,跳动着感情的脉搏。对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滚烫的文字,教师在朗读时定要注意文情,绝不能无动于衷,冷若冰雕。也不能将一篇血肉丰满充满神韵的文章,无例外地理解成一堆字、词句、篇的语言骷髅,使其没了血肉。

如果说读《新型玻璃》类的说明文,重在领会内容,理解文意是一种冷静的心智活动。那么读《小英雄雨来》《景阳冈》《卖火柴的小女孩》之类的文学作品,重在“披文入情”则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假丑恶分明,爱憎毁誉强烈,对读者心灵有着极大震撼力、感染力。然而朗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情感活动却是不一的:朗读诗歌,可以畅发情兴,浮想联翩;朗读散文,要进入意境,生发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朗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移情动容,进入角色,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荣辱……难怪有人把文学作品比做魔杖,朗读者一旦发现了这魔杖,便神魂颠倒,达于“无我”“忘我”的境界之中。

三、给人一种音韵美的享受

喜爱优美的音韵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儿童。“呕哑嘲晰难为听”,那是声韵晦涩,音律没有规则。同样,课堂上朗读者的口齿不清、字音含混、快慢不齐也是噪人耳鼓。

朗读,要让人怡耳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一是要读得准确,即口齿清晰、字音咬准,不漏字不增字,句读完整。二是要读得优美,即停顿符合要求,音量适中,节奏为文意合理调节,音调为表情巧妙转换。清浊圆平,波滑沉颤之音,为表达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所用;急徐抑扬,强弱长短,为评判或欣赏所需。时而婉转,如鸟的歌声似花底滑出;时而明快,如一轮银月朗空高悬;时而清脆,如风拍松涛,水滴深潭;时而激越,如惊涛击石,湍流下滩……有人把如此妙趣横生、内蕴丰富的朗读,比作大自然的春天,也有人把它比作歌手们在多种乐器伴奏中的表演。朗读,竟能达如此境界,怎能不富有音韵美和神韵美呢?朗读记人记事文章,叙事娓娓读来,如涓涓水流,对话神情并具,铮铮有声;朗读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哀歌多发低沉缓慢之音,赞歌多发柔和清脆之声;朗读论理议事文章,例证要读得平和明快,引证与论断一事一板,如金玉掷地有声;朗读游记,一般是慢节奏,低音量,长语调;朗读寓言,结尾处往往是寓意所在,读的语调坡度要大,如瀑布倾泻深谷,激起千层浪花;朗读警句俗语往往是一字一顿……

参考文献:

[1]王生龙.朗诵艺术与技巧[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2]魏木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朗读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7):14.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