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与提升
2019-08-27李长学
李长学
摘 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狭义上特指党的群众组织力,广义上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自身建设质量和完成新时代农村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的集合。新世纪以来,由于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上的懈怠、少数党员干部的素质不高和作风不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关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抓住思想意识、带头人、党员队伍和制度等关键因素,综合施策,统筹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7-0023-06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关键在党,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65,为新时代农村党建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围绕着组织力的概念、重要性、现实挑战、提升路径等,理论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在组织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在党的农村组织力的现状与提升方略方面仍有很大的认识空间。因此,从理论上进一步廓清这些问题,对推进新时代农村党建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构成
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需从明了“组织力”开始。从发生学和学科范畴上看,“组织力”一词的出现和最早使用是与企业、工会等联系在一起的,属于管理学范畴。人们对于原初语境下“组织力”的界定主要有四种:一是“能力论”[2],即特定组织组织其成员、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具体包括服务、创新、宣传等多种能力;二是“合力论”,即“组织在设计、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力”[3],由经营力、执行力、创新力等多种力形成;三是“作用力论”,即“使领导集体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力”[4],与非组织力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四是“影响力论”,即“组织对成员和非成员的影响力”[5]。
“组织力”与党的建设结合使用,可以追溯到1929年2月中央写给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二月来信”,其中使用了“党的组织力”这一概念。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同样用之,并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政治组织力”。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党的组织力”很少被提及,直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概念才重新回到人们的探讨和研究中。从已有思想材料看,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主要有“合力论”和“能力论”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中,“合力论”者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党的基层组织为完成目标任务所需要的执行力、发展力、监督力、凝聚力、战斗力等形成的合力[6]。“能力论”者从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角度,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某种能力,而是包括教育、监督、服务、治理、创新、发展等在内的综合能力[7]。这两种观点抓住了基层党组织的方位职能,又借鉴了原初语境下“组织力”的结构要素,有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探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仅从现实维度是不够的,应从历史与逻辑统一和比较的视阈,将“党的组织力”还原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历史上,毛泽东等人在使用“党的组织力”时,主要基于分析1929年前后革命客观形势和党的主观力量的情况,认为在土地革命初期革命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覆盖面本来就小的党的城市和农村支部、组织更加削弱,发展起伏不定,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和党员干部数量弱化严重,以至于“我党的战斗力组织力弱到如中央所言”。因此,“黨的无产阶级基础之建立,大区域产业支部之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最大任务。”[8]这种语境下的“党的组织力”,指党的群众基础和党员、干部、党组织的数量,可以理解为党的组织力量。“政治组织力”的提出语境是毛泽东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时,他认为,中日双方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的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国战争不可避免和不能速胜,而“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9],以及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注定其必然失败。这里,毛泽东明确用“这些力量”来代指“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可见,“政治组织力”也就是政治组织力量的意思。综上可以认为,历史上毛泽东等人使用的“组织力”就是组织力量的意思,“党的组织力”就是党在无产阶级基础、党员、干部、自身组织方面的力量,偏重于量的扩张。
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两处提及“组织力”,都与党的建设有关。第一处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需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16;第二处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65。显然,这里对“组织力”的表达和使用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党的群众组织力”,一个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或“党的组织力”。从字面上看,党的组织力是包含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除此之外,还应有政治等其它方面的组织力,所以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解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新时代党要求提升组织力的现实语境、党建实际情况和比较视阈看,我们党经过近百年发展,到2019年7月1日,已经成为拥有9059.4万党员、461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与革命时期亟需从量上壮大党的组织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新时代从量上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主要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而言的,并不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点。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艰巨任务要求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必须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质量。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全面从严上,还应体现在完成党的农村工作任务的能力上。就是说,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质的提升重于量的扩大,特别是注重提高完成职能任务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可以理解为完成任务所需的多方面能力的集合。
综上,从历史与逻辑统一和比较视阈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语境、党建实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和中央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首先,革命时期强调的“党的组织力”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所需要的群众基础、党员、干部、党的自身组织在数量上的多少而体现出来的组织力量。其次,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狭义上特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依靠农民群众、进而动员团结组织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农村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能力;广义上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针对自身出现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自身建设质量和完成新时代农村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的集合。从构成上讲,这些能力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基层治理能力、群众组织能力、改革发展能力等。再次,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提升重点有所不同,体现出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时代性。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基础在基层。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完成农村工作任务、推动农业农村日益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和重要经验。但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明显表现出不完全适应乡村振兴要求,软弱涣散、组织力弱化虚化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领导能力弱化。政治属性是党的根本属性,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并规定着党的事业的前进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就是党的农村组织坚定“两个维护”,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把控农村事业发展方向和大局,领导农村一切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党的农村组织力强不强,根本要看政治领导能力的高低。在党的历史上,重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做法,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就是最好的验证。但新世纪的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领导力方面却表现出弱化倾向: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四个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党的决策与本村发展对接起来,甚至有的村党组织对本村的发展缺乏规划,掌控本村发展大局、制定发展对策的能力欠缺。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各行其是,而党的农村组织并没有及时地参与进去并加以领导,凸显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一切工作和组织的能力不足。三是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遇事得过且过,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就往上推,缺乏政治担当。
2.思想引领能力弱化。党的思想引领能力是指党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进而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群众共识,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能力。具体到农村,就是党的农村组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指导思想,并向党员、群众宣传,抵制农村各种不良思想,凝聚群众共识的能力。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很重视思想建设,通过“两学一做”等形式积极学习宣传党的理论主张,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但不可否认,党的农村组织在学习领会宣传党的理论时存在能力上的不足: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并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党的指导思想,往往是知其言而不懂其意,或是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党员从不参加学习,基本不了解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很少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就算宣传也讲不明白,很难让农民群众产生思想认同,也就难以引领群众的思想;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觉抵制并与农村不良思想作斗争的能力不足,乡村恶霸、黑恶势力曾一度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农村封建思想、宗教势力的滲透就是具体体现。
3.政策执行能力虚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能力是指党的农村组织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主张,特别是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党的农村事业的发展,一分靠中央部署,九分靠地方落实,党的农村组织就相当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政策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中心任务是否完成、党的农村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我们党历来狠抓落实,压力型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也一直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但其中不乏虚化成分。比如,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变成僵化的“机器”,上级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缺乏自主决策能力;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上级决策不坚定、不彻底,甚至有应付了事、耍小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时脱离本地实际,搞“一刀切”,使党的政策变得教条化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能力。
4.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层治理能力就是党的农村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通过政治权力、政策执行等具体行为,合理汲取和配置公共资源为本地村民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及时化解乡村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实现乡村善治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撤乡并村、乡村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层治理能力总体上得到很大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具体而言,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因经济原因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针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土地、拆迁、脱贫等利益分配而衍生出的一些农村新问题,部分“村两委”在化解时表现出“家长制”、官僚主义等野蛮作风,缺乏法治思维;三是乡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需要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很难激发社会活力。
5.群众组织能力弱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注重组织、依靠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具有强大的群众组织能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能力却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部分党的农村组织脱离农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淡化,在执行党的决策时动员不起来群众,社会号召力、凝聚力明显降低。
6.改革发展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能力是指党的农村组织根据中央精神,深化农村改革,通过创新等方式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和宝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总体上不断提高,但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想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靠传统种植业和打工过日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能力不足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的原因
新世纪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组织力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党的地方组织、农村组织思想上不够重视,村务繁重挤压了农村党建的时间、少数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自身素质不足、作风不正有关,也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相关制度执行不严、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
1.少数党的地方组织和农村组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组织力的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首先源于思想上的松懈。笔者在农村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轻视党建和组织力提升,认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杠杠相比,党建和组织力的提升属于软指标,弹性很大,又不容易看出成绩,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念头的存在固然与少数党员干部的个人偏见和繁忙的农村事务有关,也与上级党组织抓农村党建的力度不够、考核农村党员干部的标准不全面不无关系。因此,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首先得扭转这种轻视组织力提升的思想,变轻视为重视。
2.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自身素质和作风与肩负责任不匹配。集体强不强,重看领头羊。村党组织带头人就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做好农村工作的“领头羊”,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自身素质不高是造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的关键原因。从某市所辖范围内119个帮扶村的党员统计情况看,“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村支部书记中28%的人是中小学历,本科毕业的只占2.52%,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这样的年龄构成和知识结构虽然有办事稳重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思想守旧、学习领会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直接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此外,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特别是宗旨意识淡化,导致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以至于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公信力悄然下滑,党员干部很难依靠发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工作,党的群众组织力随之弱化。
3.部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高低,关键看领导干部,同时也与每名党员息息相关,个体党员的积极性、能力素质、党性意识通过作用于群众、党组织、具体事务而对党组织组织力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农村个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出来或不够充分,发展党员的标准不严、质量不高、作风不正,以及部分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化,是导致新时代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的重要原因。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就是农村党员在村务、日常生活中没能通过自己的带头、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带动和影响群众为实现党的农村工作目标而奋斗,具体表现在部分农村党员的党性和服务意识缺失,不参与党组织的活动,不主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持续提高个人素质,在职责面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在利益面前,争字当头,严重损坏党员在群众中的公仆形象。其次,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不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时有出现任人唯亲、靠人情关系入党等不良现象,导致真正有意愿或者有能力入党的人入不了,个人素质不达标的人反倒入了党,以至于农村党员质量参差不齐,拉低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组织力。再次,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老化严重。老党员年龄偏大,学习创新能力不足,有能力的年轻党员数量有限,发展困难,以至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和组织力弱化。
4.相关保障制度执行不严或不够完善。制度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深层次地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状况。新时代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之所以弱化,很大程度上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力相关。一是“村两委”权限设置、职责分配不夠明确,部分农村班子成员的选举缺乏透明公正,导致少数村党组织因争权夺利而出现内耗,严重影响党的组织力。二是适用于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物质报酬和晋升机会的渺茫不足以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素质的自觉提升。三是部分村党组织在执行党的制度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如对“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严,往往是会上照本宣科、简单应付,或仅仅下发学习材料,学不学全靠自觉。更严重的是对相关制度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间接助长了制度执行上的不良习气。四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财力不足制约着其组织力的发挥和提升。五是某些党的地方组织脱离农村实际,决策不够科学化,甚至存在政策到基层就缩水变味的现象,直接诱发村党组织的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
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
从主客观相结合角度看,影响党的农村组织力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农村党员、农民群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等,其中核心是人或党员的问题。因此,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需抓住这一核心要素,着眼点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意识,关键是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自身素质和作风建设、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基础是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本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首先是思想意识的提升。让党的农村组织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性,具体可以通过内省与外输的方式进行。所谓内省,就是党的农村组织在实事求是了解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发展战略,而自觉产生提升组织力以实现乡村发展目标的思想和情感认同。这就要求党的农村组织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掌握农村发展实际和中央精神。考虑到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能力问题,内省需要外输的鞭策。所谓外输,就是上级党组织通过灌输施压的方式提升党的农村组织的组织力意识,这要求上级党组织通过派遣宣讲团、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等措施,保证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中央精神,同时辅之于监督和考察办法,让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意识由内而生、因外弥坚。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和作风建设,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关键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和作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羊”作用。一是加强带头人的政治素养建设。要旗帜鲜明地讲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与服务属性两手抓,通过学习教育、考核等方式压实带头人的“四个意识”和政治担当。二是自学与外培相结合,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思想建设。上级党组织不能仅发文件、不管懂不懂,需组建专家组通过培训、走乡访村或多媒体平台给村组织带头人、群众解读中央精神,并保证宣讲质量,防止形式主义,让他们真懂真通。同时,村组织带头人也要拿出固定时间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发扬不懂就问精神,保证真学真懂的基础上引领群众的思想。三是通过组建农村巡视组、选拔群众监督员、设置群众监督平台等方式纠正农村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特别需要通过农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四是通过内培与外引的办法选拔思想政治过硬、有干事创业劲头、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作风正的人进“村两委”班子,担任主要领导人,并及时清理有问题无所作为的农村党员干部。
3.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提升党的农村组织力,需解决农村党员队伍青黄不接、人手不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发展新党员与清理问题党员同时进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既要严格按照党员发展要求,跨区域发动、吸收城乡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有知识有作为的年轻人,搭建平台,给予必要的优厚条件和待遇,让他们安心为农村建设服务;又要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劝退、清理,保证农村党员队伍的质量。二是通过网络多媒体、党员定期培训等手段加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农村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感。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尊重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在利益分配上做出适当安排,并通过农村党员先进模范评比等活动让农村党员重拾责任感、荣誉感,进而调动农村党员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新时代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保障组织力的稳步提升,一是要科学设置党的农村组织和村委会,在原有基础上划清“村两委”的职责范围,特别是要明确“一把手”的位置和权限,实行村党委书记兼任村主任制度,避免因争权夺利引发的内耗。同时也要实行村组织报备制度,及时跟踪各种村组织的发展状况,在符合一定条件的组织中设立党支部,保证哪里有村组织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二是严肃党的“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网络技术监控、视频监督等方式清除形式主义,保证党的相关制度的落实质量。三是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奖罚力度,同时实行容错机制,既要让村党员干部看到晋升的希望或获得正当利益的满足,又要设置好禁区、明了后果,营造出农村党员干部可以大有作为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减负的长效机制,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主抓业务,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从繁忙的村务中解放出来,保证党建的时间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郭振海.关于增强工会组织力和提升维护职能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
[3]程涛.组织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10).
[4]朱斌.领导集体的非组织力及其抑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4).
[5]欧阳兵.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力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4).
[6]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
[7]黄海清.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初探[J].党建研究,2018(2).
[8]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55.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44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4.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