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感觉传递的探论与实践

2019-08-27沈华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递写实主义视觉传达

沈华峰

摘要:在当下图像体系化传播时代,认知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应当代认知形式的改变,视觉艺术应该承担起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视觉艺术本身的意义和作用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个转变要求视觉传达从传统中脱离出来以适应当代形势下的变化要求。“感觉”的传递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变得尤为重要,“感觉”在图像的海洋中具备独特的认知真实性的能力,这个能力在当代视觉认知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们就当代语境下视觉“感觉”传递展开了多元化的讨论与实践。

关键词:图像化体系传播;“感觉”(sensafion);“感觉”传递;视觉传达;写实主义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01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01-05

一、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一直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至今呈现出两条轨迹并行发展的态势。视觉艺术分为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两大范畴,这两个范畴是对作品以及作品思想意识的划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都在轰轰烈烈地发展着,传统艺术更注重技术与风格的美学实践,当代艺术更注重在情感、观念等思想领域的探求与表达。比尔·维奥拉认为:“在这个时期,我们正远离印刷和文字的方式,走入一个影像的世界,这个世界脱离了理性的推理,趋向一种联想的构型。今日文化最重要的挑战之一,从政治的观点看也是迫在眉睫、完全必需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使分析的技术使用影像的感觉的、生理的语言,使之成为一次事件,而非一样物体——一个不断变化、存活、生长的事件。”在这个影像世界里,逻辑推论方式对世界的认识变得不足,大量的媒体信息在我们身边建立起了一个超越真伪之外的区域。因此直觉与联想对解码当代影像集合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这使得非推理性的视觉艺术具备了更重要的责任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认识论的一部分,不再是简单的美学实践。这也说明,當代艺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当代艺术也比传统艺术更贴近当今社会生活的需要。

现在,我们为一直以来无所适从的当代艺术找到了存在的依据,以及当代艺术对我们当下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下迅猛发展的计算机虚拟技术使我们减少了对传统视觉艺术的依赖,因此我们应该放下技术来讨论视觉艺术了。虽然,我们仍然感叹当代超写实主义艺术家创造出了照相机无法模拟的真实,但那只是照相技术还没有关注到这个角度(或者说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合适的商业利益驱动),而不是超写实艺术家打败了照相机。在这个二手影像(我们生活在影像组成的世界里,看到的世界绝大部分来源于影像,而这些影像都是经过加工处理了的,就像是一堆倒了手待售的商品,已经看不到它本来的样子。)泛滥的时代,视觉艺术所特有的感觉、联想与思考的传达属性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回溯原始社会,图1中岩壁绘画中简单的几笔就完成了视觉传达的真正目的——感觉与联想引导你认识了绘者所表达的一切。在原始岩洞壁画中所有现代绘画技术都是多余,它早于无数技术之前怡然自得,真切地传达了真实影像,完成了视觉传达的目的。

要顺利解读当代信息繁杂的图像体系传播的世界,视觉传达需要的不再是视觉艺术传统的技术与风格,而是真实“感觉”的传达。视觉艺术应该以传达真实“感觉”为己任,中国古代的“写意”“传神”这些词汇,在当下成为了艺术根本性的职责,这就给我们当代的视觉艺术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当代“写实”应是“像”的真实还是“心”的真实?我们推理假设当代写实即是写“心”,那么“心”的真实是否就是“感觉”?如果传达“感觉”是写实的真谛,那么怎样更真切地传达“感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假设与论述为艺术的“感觉”传达开拓出一条具有实际意义的途径。

二、对“感觉”(sensation)的真实描述

“感觉”(sensation)概念,从英文原意来讲更侧重于“震动感”,带有被感动、被触动之感受的意思。这个感觉同时也是一个综合体,它由身体的各个感知系统综合形成。

我们参照吉尔·德勒兹对“感觉”的描述,给本文的“感觉”作出定义。“感觉”在本文中与心理学方面的感觉还是有不同侧重,德勒兹给“感觉”的定义是基于“形象”与“形象性”的差别展开的,是在为破除“具象”寻求道路的时候呈现出来的。德勒兹说:“有两种办法可以超越具象(也就是超越图解性和叙事性):或者是转向抽象,或者是走向形象。这一通向形象的道路,塞尚给了它一个简单的名字——感觉。所谓形象,就是被拉到感觉层面的、可感觉的形状;它直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而神经系统是肉体的。”德勒兹也进一步把绘画作品中的感觉比喻成:“它是现象学家们所说的‘此在:我即在感觉中成为我,同时又有某物通过感觉而来到,此通过彼,此在彼中。”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对绘画中的“感觉”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直接的表达,去除了叙事和解释,是对物象最原始、本质的认识,最后通过绘画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可被感知的个体。艺术不是物质的,是人类头脑中的对象,它由艺术家的头脑再生后通过物质媒介传达给受众者,最后在受众者头脑中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人的头脑有选择性的认知功能,它会忽略掉大量无用的信息,因此这对艺术的传达就提出了要求:艺术需要有诉诸于神经引起反应的能力。感觉从本质上来看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感觉还具备“不可缩减的综合性特征”。正是通过这一特征,每一个物质的感觉都具有好几个层次、好几种范畴或领域。

感觉的层次被德勒兹假设成“动力”的结果:“感觉的层次就好像运动的停止点和突发点,它们加在一起可以综合地重新组织起运动,包括延续性、它的速度和力量,正如综合性立体主义,或者未来主义,或者杜尚的‘裸体。”感觉的层次不只是“动力”的结果,同时也和生理学中的各个器官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另一个假设:“‘感觉的不同层次就是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关的感觉领域;但是,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领域,都有一种与其他层次与领域相关联的手段,独立于再现的同一客体与对象。”这种“动力”作用于“多感觉”的对象,最终与“生命力量”挂钩就产生了“节奏”,这个节奏进入到视觉领域就体现为绘画。

猜你喜欢

传递写实主义视觉传达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初中生物教学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的实践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基于(火用)分析法的换热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