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尧舜禹禅让与儒家的理想关系
2019-08-27张雪娇
摘 要: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是将首领位置(帝位)授予给贤德者的一种制度,这是当时政治权利变化的形态,折射出了两种不同社会(部落)文化观念的更替。在原始部落社会时期,“国家”还没形成,其政治权力不会安稳有序的转移,所以尧舜禹之间权利的禅让制度很有可能是儒家学派为了自己的政治需求而编造出来的历史。
关键词:禅让制;儒家;理想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尧、舜、禹“禅让”的问题一直来争论不息,春秋之际尧、舜的事迹还是流传较广的 ,各派学者在记叙时有所取舍 ,使得问题复杂起来。据《尚书》、《孟子》、《史记》等记载,在上古时期的原始部落中,禅让制是存在的。本人观点是原始部落时期的禅让制是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权力平稳有序的移交方式,而构建这个政治理想模式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哲学有很大的联系。
一、禅让的内容
尧舜禹禅让天下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禅让传说,在《尚书》中有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其中有关于尧舜禹禅让过程的详细记载:
“帝曰:‘咨 ! 四岳:朕在位七十载 ,汝能庸命 ,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 ,曰虞舜。……月正元日 ,舜格于文祖 ,询于四岳 ,四门 ,明四目 ,达四聪。”
众所周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春秋末期,我们发现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尧舜禹贤能、治国、为民之道赞美推崇,但是对于其禅让过程却只用寥寥数语来记载:
“尧曰:‘咨尔舜 ,天的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儒家学派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孟子,对禅让过程也记载了很多,主要在《孟子·万章篇》:
“昔者舜荐禹于天 ,十有七年 ,舜崩 ,三年之丧毕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众之 ,若尧崩之后 ,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尧舜禹禅让的过程记录得比孔子详细多了,有时间,地点,人物的出现以及具体的经过。可能孟子他并不在意尧舜禹的禅让经过,更在意的是尧舜禹作为先王的圣贤典范,他们的治国为民之道,施“仁政”的重要措施。在提及禅让制度时,儒家学派的孟子同战国时期的大多数诸子百家一样,很少关注它的经过,多是借助阐述尧舜禹禅让的过程来彰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
二、禅让制与儒家的道德理想关系
在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的是推举制,也就是说尧、舜、禹时代财产和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首领同普通氏族成员一样没有特殊性。所以领袖的职位无须相争,必然相让。但是在原始部落时期,成员崇尚英雄主义,所以关于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有着不少儒家的理想成分在其中。
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孔子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可见,仁的根本是“孝悌”,人只有遵循孝悌之礼才能与动物区别开。《尚书·尧典》、《孟子·万章》等古史典籍中有记载,舜的日常行为符合孝悌伦理,所以被尧选定为继承人。《尧典》记载说,舜为“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蒸蒸。关不格奸。”孟子的《万章篇》中有记载: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该书中孟子深层次的阐述了舜的孝道。象欲杀舜,但舜却厚待象。孟子认为“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之而已矣。”禹,其父鲧曾帮舜治水,但治水九年了不成功。禹长大后继承了父亲之志,艰苦努力的治水,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的做法是继承了先辈的遗愿,完成了先辈未完成的事业,这就同儒家宣扬的孝悌之义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材料来看,舜和禹能得到民众的认可,是因为孝悌或是因为孝行。而这恰好与儒家一直所宣扬的仁道思想核心相吻合。所以,尧舜禹的禅让行为同儒家的道德理想关系之间有着相同的联系。
三、尧舜禹禅让与儒家的政治理想关系
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核心就是通过自身的修养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愿望。故《大学》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看出平治天下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目标,实现该目的基本方法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自我完善修身是为最根本的前提。
从相关的资料记载来看,舜在修身齐家上的行为表现同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相符合的。舜自小身处布满荆棘的家庭中,却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稳定。《史记·五帝本纪》记此事云:“龄是尧妻之以二女,观其德于二女。”尧把女儿嫁给舜,表面上为了考察其德行和治家能力,实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观国”。《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舜理家的方法,舜“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复杂家庭之中,还有尧派来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处理难度应该很大,但是最后却能安然无恙,和睦友好相处。由此可见舜的确有治家的才能。等到禹时,他心怀天下,心系人民,纵览全局。禹因为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故成为舜的继承人。
中国从远古时期开始推崇家国一体,先能理家,再能治国;在家能行孝悌之道,在国才能守忠君之礼,才能成为禅让的继承人。根据上述一系列的古代史籍材料可知,儒家的政治理想可以通过舜的治家才能和禹的治国才能的呈现出来。
四、结语
春秋末期,戰国初期,礼崩乐坏,礼制不兴,诸侯混战开始不服从周天子权威,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要结束这种不成体统的局面,故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复秩序,促进周礼的复兴。
总而言之,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落后,私有制的观念还未出现,社会等级分化也没有出现,这个时期的部落联盟选举是靠禅让制,民主选举。可是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强大,这样的情况下不再可能提出“复兴周礼”,战国时期的孟子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这一时期的主张禅让,提出禅让制,就是为了给地主阶级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借口和武器来夺取政权,因此,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是儒家学派的一种理想全面、深刻的权利移交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赵爽.先秦时期的禅让理想[J].语文学刊,2013(05).
[4]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中华经典名著: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 中华经典名著: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雪娇(1989.02- ),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二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