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2019-08-27易玉婷蹇蓉
易玉婷 蹇蓉
摘 要:以湘西泸溪县八什坪、白沙、浦市三个乡的普通村民和乡政府于部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泸溪县传统文化现状,分析保护举措,探索发展趋势,思考和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泸溪;传统文化;保护;发展
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聚居为主的县城。当地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果,多项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为物质遗产保护,其中盘瓠文化、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挑花、菊花石雕等更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代表。借助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组织调研小组前往泸溪县八什坪、白沙、浦市三个乡,对当地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当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探求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调研小组在泸溪县的八什坪乡、白沙乡、浦市镇三地实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当地居民和乡镇干部。选取当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居民做了分层取样调查并辅以其他走访完成此次调查。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当地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泸溪是盘瓠文化的发祥地,盘瓠文化在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方面皆具特色,由此衍生的祭祀、服饰、舞蹈、绘画、医药等习俗对与泸溪当地人民影响应更加明显。然而调查发现,仅有部分村民表示很了解盤瓠文化,大部分村民对当地的盘瓠文化有所了解,但因各类原因而不甚了解盘顿文化的村民也不在少数。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约于明初自江西传入。辰河高腔发源于傩戏,泸溪古属楚地,汉书有言“楚人信鬼神,多淫祀”,其中俗人祭祀之礼,敬舞之乐的多称之“傩”,而泸溪下属的浦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沅水中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经济繁荣,特有的生产生活也为傩戏的创作提供丰富灵感与题材,久而久之孕育了浦市的辰河高腔"。由于其传承较为顺利,故当地居民对高腔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文化。
(二)当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泸溪县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例如将盘瓠文化由影视作品的方式展现。对于这一现象,近一半村民表示支持,但部分村民却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觉得这样的举措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有少数村民表示过于娱乐的形式反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恢复建设传统文化遗址是比较普遍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泸溪,包括盘瓠庙、辛女岩、吉家大院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址已顺利建成。但接受访谈的村民对当地修复的文化遗址的态度却显得模棱两可:但大部分人修建文化遗址呈欢迎态度,口头谈起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头头是道,但是去过这些文化遗址的村民却为数不多。还有不少受访村民认为这些修复工程就是“那些当官的政绩工程”。
(三)当地村民对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见和态度
泸溪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县政府也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但因地方经济状况所限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泸溪县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大部分村民对泸溪县旅游发展现状呈不满意态度或仅做成一般的评价,他们希望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自身特有文化与风景升级产业结构,促进泸溪县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地传统文化保护举措和现状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商业化和旅游化已为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在泸溪县亦有显著体现。近年来,县政府不断扩大宣传文化保护理念,发展当地民族旅游,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开展了不同的措施和行动。比如,县政府已做出相关战略部署在调整现有村落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村,充分发掘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格局。具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六月六”跳香节、民族特色艺术节等活动,培养一批“乡土艺术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泸溪县内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下辖的合水镇被授为全国首批民族艺术之乡,婆落寨和梁家潭被确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批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依托这些资源,县政府积极开发当地的传统文化项目,如以盘瓠和辛女命名当地的现代建筑,购置辛女公主号游轮;在当地的地方职中开设踏虎凿花培训班,邀请传承人授课教学等。
四、当地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当地政府已做出了努力,但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发展和保护因各类因素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
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在人们文化自觉上下功夫。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有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保护文化的重要性。过分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当地政府工作中亦存在重申报而轻保护的问题。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每一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与教育相结合。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无疑是促进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很多的民间艺术都面临无传人的尴尬局面。因为难学,耗时,低回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些艺术,从而导致逐渐失传。因此政府可延续现有保护政策,继续适当给予扶持和支助,鼓励更多的人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可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使其更好的传承。
再次,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力度支持。虽然政府已做出专项拨款,但当地诸多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存在着资金吃紧的现象,严重影响项目的进行,因此政府可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保护工作井然有序。经费支持是传统文化保护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走访的盘瓠庙,其因资金问题原本香火繁盛的盘瓠庙而今门可罗雀,到处呈现破败之景。
参考文献
[1] 郑创兴,许秋燕,林亦菡,叶楚天,陈学信,陈健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以粤东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为例[J].智库时代,2019(12):153-154.
[2] 代标,陈超.安徽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商论,2019(05):202-204.
[3] 安超.传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5):114.
[4] 黄颖,过伟敏.城市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1):126-129.
[5] 李忻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易玉婷(1998.03-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015级学生,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蹇蓉(1999.01-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016级学生,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
通讯作者:邓志刚(1981.05-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