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暴力中儿童受害者的危机干预
2019-08-27范菁
范菁
摘要:在传统观念里,儿童被认为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大众对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往往采取接受的态度,这使得遭受家暴的儿童难以被发现,得不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关注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他们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在长期的家暴下受到压力和伤害,导致成年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极端化。家庭暴力儿童受害者面临的危机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给予关注和帮助。
关键词:家庭暴力 危机干预 儿童问题
一、概念界定
儿童是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对儿童的家庭暴力主要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忽视与漠视、早婚、有害的传统文化习俗及儿童目睹监护人之间的暴力。国内学者用“家长暴力”来区别于配偶暴力及其他类型的家庭暴力,突出儿童作为家庭暴力被害人的弱势地位,是指父母或(非)婚生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及构成抚养关系的其他家长继父母,滥用自己的亲权或监护权,对其监护的未成年子女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侵害行为。
二、受暴儿童的心理危机表现
第一,对情绪和人格的影响。儿童期是个体成长与正常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若儿童长期处于家暴下会对家庭产生恐惧,弱化自己的需求,变得冷漠和孤僻。他们常处于敏感、自卑、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容易产生失望、愤怒等负性情绪,长此以往便会形成狂躁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充满敌意和仇恨。比起可以得到医疗治愈的身体伤害,对儿童的心理的创伤会更为持久地跟随着儿童。
第二,对认知的影响。父母的暴力行为向儿童传递着监护人无法亲近与信任的讯息,儿童默认自己无法获得来自他人的爱与关注,他们往往呈现出低自尊与无意义感,很难形成积极的自我,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不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遭受家暴的儿童存在消极的“自我—他人”认知,会反复体验暴力经历与情绪,这使他们怯于表达的需求与渴望,形成消极的应对策略。口
第三,对行为的影响。儿童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从施暴的家庭成员身上学会攻击行为,在成年后会倾向于用施暴照顾者的暴力方式来对待别人,成为家庭暴力中新的施暴者。有的儿童会把攻击性行为当作习惯性行为,出现“用拳头说话”的思维方式。因为家庭中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他对正常交往的认知,严重者会采取打骂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引起他人关注。家暴给儿童带来身心双重伤害,对家暴中的儿童保护刻不容缓。
三、儿童家庭暴力干预目标
(一)满足儿童的身心安全需求,缓解精神和躯体症状
安全需求既包括人身环境的安全,也包括内在心理的安全感。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来说,安全的生存环境是他们的首要需求。父母的理智被激烈的情绪压制,爆发出的行为是不受控制的,导致手段极端,孩子的生命安全也难以保障:在心理安全层面,对儿童的冷暴力、忽视等都会使他们陷入极度不安的境地,儿童需要可信赖的依恋对象,从中获得温暖、保护和关注。因此,危机干预儿童家庭暴力时,社会工作者要将儿童与暴力环境隔绝开,保护其人身安全,帮助他们重建安全的关系。
(二)支持儿童的人际交往,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家庭暴力损害了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遭受家暴的儿童他们不信任他人,同时也对自己的价值抱有怀疑,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悦纳不足。他们拉远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和身体距离,拒绝与他人亲近,这也使得他们遭到他人的排挤,不被喜欢和接纳。儿童内心希望被认可与接受,但是害怕与他人接近时受到自己无法承受的误解与伤害,所以他们倾向于远离同伴群体。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家暴儿童时,要帮助他们建立人际网络,积极促进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发展良好同伴关系。
四、干预的具体方法
(一)从受暴儿童角度进行干预
提高儿童自我防范家庭暴力的意识。儿童在家庭暴力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防卫意识。社区和学校要重视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儿童辨别暴力威胁,让他们知道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做,教育儿童警惕、辨别、躲避可能发生的家庭暴力侵害。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如果儿童在经历家暴后出现严重的PTSD的症状,如反复地、非自愿地进入痛苦的回忆中,警觉性增高,过度紧张,易激惹,注意力出现问题,出现睡眠障碍等,社工要带儿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为儿童建立支持系统:完善儿童保护网络。
(二)从施暴者角度进行干预
提高家长素质,为父母建立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社区活动等特别设计的社交支持网络活动,例如亲职教育、照顾孩子辅导、家长增益课程、家长互助支持小组等,增进参与者的父母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传授和分享教养孩子的方法,通过寻求父母合作,建立更有效的教养策略,在“满足孩子需要”和“父母的能力间”寻求最优的平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让父母和孩子能够相互理解,多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鼓励受到困扰的父母寻求专业帮助。尝试去理解并共情父母们所承受的痛苦,让他们了解到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益處。虐待孩子的父母洞察力往往较低,可以启发他们洞察力,进行非言语治疗,尝试去舒缓父母时常过度反应的情绪功能。
加强对施暴者的教育和惩罚。从保护未成年人的立场出发,对施暴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进行教育之外,严厉依法进行惩罚也十分重要。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通过教育与惩罚将家暴对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
儿童期是个体智力发展、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与行为障碍易发的时期,家庭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保护儿童避免受到家庭暴力,帮助受暴儿童走出困境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