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改变讨好型人格简单心理

2019-08-27

保健与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空虚来访者闪光点

心理学家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追逐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别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

1.可以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2.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

3.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4.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5.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6.随波逐流,从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希望被需要、被爱、被接受,也会时不时地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讨好者。

讨好者之所以会像上瘾一样不断讨好别人,其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是:期望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相应的回报。就是所谓的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讨好者一般不会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需求,他们用行动、付出、讨好来暗示别人,期望别人对自己好,给予自己回报。这也是他们内心敏感的表现,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出别人的需求,因此认为别人也都像他们一样,能够察觉到他们的需求。而抱有这样期待的讨好者,注定是要失望的。

讨好者常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所以总是试图保持愉快、乐观、善良的正面形象,来维持自己的“好人缘”。在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尤其容易培养出“讨好者”。

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讨好者?

1.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面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讨好者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2.没能充分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只感受到“有条件的爱”。只有当他们听话时,父母才会表扬他们。如果他们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会不满、生气。当他们明显违背父母的要求时,甚至会受到责备和惩罚。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很多孩子试图变“乖”,而“乖”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们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

渐渐地他们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如何停止讨好?

1.承认并了解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这可以帮助讨好者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一个警示。

2.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试着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样。如果一开始你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能很难回答。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尝试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换个发色,但前提是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讨好者通常感觉自己不得不答应。但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也不用费心思找借口。

你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这并不是自私。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边界,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喜欢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摆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3.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我确认

解决讨好问题的核心是自我确认。自我确认是一个逐渐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心体验、想法和情感的过程。讨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见真实自我的能力。

心理咨询会给他们提供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咨询师不会对来访者提出要求,更不会离他而去。来访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摆脱对外界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個体也是值得被爱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即使这些闪光点一点也不像“成功”的样子、“优秀”的样子和“有价值”的样子,但它们依旧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样子。

猜你喜欢

空虚来访者闪光点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空椅子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突然空虚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15 Seconds to Stardom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高三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