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索

2019-08-27师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师楠

摘 要:“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提出以来,各部门都在探索扶贫的新方法,这一理念也为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扶贫工作提供全新的路径,文章将根据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帮扶现状对“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帮扶路径

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职业教育不断扩展其规模,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致使大学生精英教育逐渐过渡为大众教育,且因为地区经济差异、家庭差异等因素,导致贫困大学生逐渐增加。党和国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大学生贫困的问题,争取每个大学生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但因为现实中的各大高校或教育机构并未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在学生资助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扶贫工作并未完全达到目的。新时代来临,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要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文章将以此探讨“精准扶贫”实践路径。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贫困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要求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扶贫工作,重点是要打破传统扶贫模式的约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于两会上再次提出,并详细阐述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即“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也就是“精准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贵州等地贫困地区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将扶贫任务在“十三五”时期更科学性的规划,将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也更加重点强调。

精准扶贫比之传统扶贫,是基于原先单一扶贫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贫困国民状况,使用先进科学信息技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二)“精准扶贫”的意义及对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

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方式的区别在于。传统扶贫是粗放式战略,而精准扶贫是先将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分类,分析贫困的原因,并针对性的解决贫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分为三方面进行:

(1)精准识别

根据不同地区贫困家庭的情况,创建综合性的数据库,根据现实情况分类,针对不同贫困类型使用不同帮扶措施,并尊重扶贫对象的诉求和意愿,精准帮扶。

(2)精准帮扶

在精准识别后,根据不同的贫困家庭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创新力的帮扶措施。

(3)精准管理

在帮扶政策执行过程中,全方位监督管理,合理的公开相关信息,使扶贫工作更具创新性,并根据监督考评制度,考察每个帮扶对象的真实性。

(4)借鉴意义

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精准扶贫正确理念,强化校方和教师队伍的精准扶贫责任意识,建立互联网平台信息库,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并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制。

二、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政策不完善,扶贫对象不精准

许多高职院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识别是在大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这是一种较片面,主观性的证明,甚至还有虚假上报的可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确定扶贫对象是先由班级评定小组进行评定的,大家都刚入校,对彼此都不熟悉,且各地的消费水平和思想观念也存在差别,评定过程中,评定小组会因为学生提交申请太多而为避免矛盾使用轮流获评的方式获取助学金,有失公允。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和教师对精准扶贫理解不够透彻,认为国家的精准扶贫就是学校的传统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是针对社会贫困人员提出的,对高职院校没有具体的要求,对其理解也较单一,教师方面,几乎将评定权完全交给班级评定小组,自己只做签字工作,或因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扶贫工作的公正性。

(二)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不精准

高职院校目前的“精准扶贫”知行过程中,出现资助方式粗放,资助过程变形的现象,高职院校在分类贫困学生方面之根据经济层次来,而不包括学生精神层面的资助,而且高职院校会在其特色或重点专业中设置专业奖学金或者学费减半的政策,很多贫困生会因经济原因而选择非本身兴趣或意愿的专业。在资助过程中,有些班级会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再次分类成其他“助学金”轮流发给每个同学,导致贫困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幅度降低。

(三)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后续监管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贫困学生资料存入贫困档案后,就不再进行调查或监管,导致许多漏洞出现,如“假贫困”学生和资助期间家庭情况变好的学生,没有主动提出更新资料。贫困资助名额本就不多,“假贫困”学生占据大数名额,致使许多因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的学生没法受到扶贫,精准扶贫的理念全无体现。

(四)高職院校“精准扶贫”水平较低

对于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其技能水平,帮助其日后能够养成自主创业或就业能力,但很多高职院校都缺少人才培养或专业就学的人才课程,只考虑市场需求,也导致许多贫困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符合社会和现实需求,未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

(五)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较大,生活动力不足

家庭长期贫困的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父母工作能力不高或者无稳定收入来源,大学生本身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生活压力较大,来到学校后,会因为和他人的差别较大,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加上未来的发展和课业的压力,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动力也较低,而且其对未来工作和工作环境的认识及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未完全被培养出来,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分析,工作能力不高或受限。

三、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