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国家形象研究:和谐话语分析

2019-08-27刘姝昕

关键词:国家形象新媒体

刘姝昕

〔摘要〕 国家形象短片是自塑本国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传统的传媒途径,新媒体国家形象片是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数字媒体为传播途径。近些年,新媒体国家形象片层出不穷,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出版的《中国五年》自网络平台上推出,就引起海内外阅众巨大反响。文章拟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以国家形象构建的自塑载体——《中国五年》为研究语料,进行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以期通过实例分析,尝试构建一种可行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研究发现:(一)《中国五年》植根于中国现实语境,为国际友人传递信息真实的中国故事,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和谐;同时予以本国国人希望,促进国内生活、政治生态和谐。语篇话语是生态有益性话语。(二)新媒体具有极强的现实渗透力,以新媒体传递国家形象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阅众广泛,构建语篇话语应考量多元认知方式,提供可被接收的信息,如以“龙舟-帆船”双重隐喻选择表达“未来”的意义潜势等。以此望为新媒体途径国家形象自塑和国家“软实力”推介提供一种新的探索视角。

〔关键词〕 新媒体;国家形象;和谐话语分析;多模态语篇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4-0038-08

引 言

生态语言学的目标是: 研究语言对各种关系的影响,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有机体之间等维持生命可持续关系[1]。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2](23)。国家形象短片,以全方位视角反映本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可增进国际社会对本国的了解,传播本国良好的形象。Halliday指出与语言一样,图像同样是社会符号,能够构建意义[3]。多模态符号,即是包含文本、图像等语言及非语言符号,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交际语篇为多模态语篇[4]。《中国五年》是由声音、语言、图像等模态共同构成的,体现国家有机体之间可持续关系的多模态语篇。鉴于新媒体的非传统特性(实时性、公开性、低成本传播性等),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出版的《中国五年》自网络平台上推出,就引起海内外阅众巨大反响。本研究将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工具,在生态语言学框架下,探究《中国五年》语篇语言构建脉络,即语篇话语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并讨论语篇语言选择的现实构建作用,即语篇话语是否对生态现实产生影响。面对生态共同体课题,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以生态的视角讨论、揭示新媒体语篇语言对生态现实的影响,是具一定意义的,同时以此为国家形象自塑和国家“软实力”推介提供一种新的探索视角。

一、 和谐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其结合生态学与语言学,探索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以及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就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观而言,生态语言学研究路径主要有两个: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5],两种模式,一个向语言内涵渗透,一个向生态外延扩张[6]。语言内涵向渗透研究的豪根模式,在语言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研究视角,将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比喻为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通常被理解為“语言的生态学”。生态外延向扩张研究的韩礼德模式,从生态和谐出发,认为语言体系、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必须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终结点[7],是发掘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构建行为”的“环境的语言学”。

黄国文[8]提出应将Stibbe倡导的“认知模式”纳入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范畴。认知模式提出,讨论语言与生态问题可以运用各语言学理论,可以多视角揭示“人类信奉、践行的故事”,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鼓励和宣传可促使生态和谐的有益性话语和行为,批评和抵制破坏生态和谐的破坏性话语和行为,同时优化生态取向模糊的中性话语和行为[9]。但就研究目的而言,认知模式可以理解为韩礼德模式的调整模式,其亦以构建生态和谐为目的,不同的是其将研究理论由功能语言学调整为有用的各语言研究理论,如认知语言学、评价理论等[10]。

生态问题是全球性课题,近两年,中国学者注予生态语言学学科“中国特色”血液,使得根于二元论的西方生态语言学不断吸收东方生态智慧[11],使得生态语言学研究者的生态哲学观(ecosophy)更加多元。二元论的生态观是狭隘的,很容易产生否定一切人类经验活动的“无为”观点,然而“无为”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停滞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人类发展是伪发展,近些年出现的越发严峻的生态问题就是最直接的实证。人类的社会化发展(工业文明)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甚至生态危机是不容忽视的,真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的发展,是人与生态的共生发展,也就是东方生态哲学观所倡导的“天人合一”。

豪根模式,冲破学科间的阻隔,以一个学科(生态学)视角阐释另外一个学科(语言学),体现了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韩礼德模式(含认知模式),开启了学科间的互补交叉以及多学科知识与范式融合发展的大门;东西方生态哲学的碰撞、融合,使得生态语言学研究呈现继往开来的新局面;生态语言学已然成为一门超级学科,超越学科边界,超越文化地域边界。但生态语言学不是一门泛化学科[12],面对生态共同体课题,生态语言学以生态的视角讨论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从生态的视角揭示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这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目前确定的边界[13]。

和谐话语分析,是由黄国文[14]结合中国语言生态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是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生态和谐的视角讨论语言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从生态和谐的视角揭示语言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同时突出语言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以及话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和谐[15]。生态话语分析是辩证的,能动的,理论支撑不是形式取向的,应该是功能取向的[16]。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辩证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17],和谐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支撑[14],是功能取向理论框架的选择。

为深入探究语言构建的脉络,中国语境的生态话语分析综合考虑中国特定的语境要素;为实现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研究者一定要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遵循生态取向价值观;这是对生态语言学的本土化构建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提升人类生态意识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8]。但和谐话语分析并不限于中国语境,将不同话语研究间的逻辑关系合理融合后,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探究特定的语言选择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19]。

功能取向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和谐话语分析认知模式属性,是认知模式的拓展 [20]。目前,国内对于认知模式的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模式、方法等研究尚未发展成熟,处于理论推介阶段和研究模式构建尝试,如

张瑞杰和何伟[21]对Stibbe撰写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的评介研究,为推进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外,何伟和张瑞杰[22]尝试构建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拟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陈旸等[23]研译了Stibbe撰写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践行的故事》,为生态语言学认知模式的国内推广做出贡献。

和谐话语分析是认知模式的拓展,现阶段其研究处于起步状态,主要以介绍性和指导性的研究为主,如黄国文[14] 系统地对比描述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并讨论和谐话语分析的哲学起源等,以期为和谐话语分析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黄国文[24]以及部分话语分析案例研究尝试,如黄国文和陈旸[25],以实例研究表明和谐话语分析研究是有价值取向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应具有正方向的生态观;刘姝昕[26]以《大学英语》课程教材语篇为语料,尝试认知模式下的生态素养教育研究等。

二、 语料及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的语料为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五年》。《中国五年》时长5分22秒,旁白采用英语的第三人称解说,中英文双语字幕,分为开篇、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主体部分由发展和变革2个主题组成,“发展”主题涵盖五个小部分,分别为“创新发展(innovative development)”“协调发展(coordinated development)”“绿色发展(green development)”“开放发展(open development)”和“共享发展(shared development)”;“变革”主题涵盖“全面深化改革(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全面依法治国(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law)”和“全面从严治党(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三个小部分。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语料话语是如何反映语言的意义潜势(国家形象);(2)语料语篇(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如何参与构建生态现实。研究设计如下:首先,语料转录、图像信息标注等。多模态视频转录,即将视频构建的意义,通过文本形式,按其呈现的顺序进行记录和重建。Baldry & Thibault[27]提出了两种转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展开,两种方法相对独立,相互补充。宏观层面转录,侧重获取语篇的整体结构,解释语篇整体的意义生成过程;微观层面转录,则注重对语篇意义生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资源进行详尽描述。研究者可根据具体的研究,有针对地进行选择性转录,当细则细。本研究采用宏观层面转录,仅将语料的类型步骤按阶段划分;其次,结合语篇语境,对具体场景进行和谐话语分析。

三、 发现与讨论

对《中国五年》语料进行和谐话语分析,首先应考虑语篇的背景,了解语篇的具体环境。语料语篇的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根据Halliday[3]的观点,语言具有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们通过选择语言形式来描述自己对世界的经验、建立维护人际间交往和组织话语语篇。

《中国五年》解说文字语篇包含18个小句,共有23个主要过程,其中物质过程21个,关系过程2个。考量参与者与过程的关系,与行动者“中国(China)”有关系的物质过程11个,分别为“迎来(celebrate)”“走完(achieve)”“跃居(climb)”“追求(pursue)”“新增(add)”“治理(combate)”“开放(open)”“形成(form)”“推进(improve)”“推进(launch)”和“迎来(anticipate)”。这11个物质过程实现了对在过去五年里,取得的历史性“经历”的描述。考量出现的过程类型和频次,语篇的主要行动者“中国(China)”,在2012~2017五年里,在經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及进展。

语篇的小句均为陈述(statement),根据小句的话语功能,陈述(statement)为提供(offer)信息,将中国的五年历程信息值真实地传递给受众。仅最后一个小句(this meeting will show the blueprint of Chinas future...)中出现情态表述。根据Halliday[3],意义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当表述介于纯粹的肯定(yes)和否定(no)之间的不确定(possibility),选择情态表述的语言形式。小句中出现的情态表述will用来传递对未来发生事件(即于2017年10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预测。语料语篇18个主位结构,其中5个的主位是“中国(China, it)”,3个主位是“五年(in the past five years, over the past 5 years, during the recent 5 years)”。主位结构的主位信息多为“中国”和“过去的五年”,凸显行动主体信息,即“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在变革。

依据Halliday的语言三大元功能蓝本,Kress & van Leeuwen[28]提出了视觉分析语法,认为图像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语篇意义。其中,再现意义包括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动作过程与反应过程、语言过程、心理过程等共同构成叙事过程。《中国五年》语篇展现的整体意义是:向世界宣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鉴于篇幅原因,本文仅节选部分场景,分别为:晨辉唤醒城市、天安门广场升旗、白洋淀行舟、人民英雄纪念碑、校园升旗、龙舟比赛以及奥帆中心(如图1、2、3)。表1所示为选取场景及场景呈现的过程信息。

构成国家形象的本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通过多种手段传播开来,就在外界形成了对该国家的整体感受[29]。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30]新时代中国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故事,主动去打破外媒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构建[31]。和谐话语分析突出语言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也突出话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和谐[15],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25]。

作为《中国五年》的开篇场景,晨辉唤醒城市,反映出中国变革的五年是每个中国人亲身经历的五年;中国所取得历史性成绩,是全国上下共同奋斗结果,是实实在在的。场景话语参与构建全国上下同心的生活生态现实。这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如2011年发布的《人物篇》和《角度篇》是国家形象片的重要范例[32]。其亮相于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期许以59位杰出华人群像展示为主场景,拉近国际受众距离,但片中出现的众多名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并不熟悉[33]。《中国五年》是每个中国百姓见证变革的五年点滴生活,以百姓生活场景开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出访公开演讲中讲述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话语的构建意义是一样的,拉近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的同时,重新定义了官方外交语言的新温度[34]。

相比于以杰出华人群像展示场景拉近国际受众距离的方式,以中国军人为动作者的场景方式应该是更适合的。中国的三军仪仗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其风采一直倍受西方民众赞誉[35]。《中国五年》是新媒体途径国家形象宣传片,鉴于新媒体传播的公开性,面对国际阅众,语篇——天安门广场升旗场景反映中国军人的帅气硬朗的形象,传递给他们积极美好的意义的同时,亦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面对国内阅众,体现中国军人革命红色血脉传承人的语篇参与构建催人上进的精神生态现实。

现今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中国如何变环保压力为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新焦点。白洋淀行舟场景作为 “绿色发展(green development)”主题部分的场景之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对于环境问题,中国不回避。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的环境问题矛头指向政治体制和国家-社会关系。实际上,中国的很多环境问题是几乎所有工业化阶段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与中国政治制度无关[3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37],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努力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生态环保问题上,中国起步较晚,进展相对较慢,似船人行舟缓慢。结合语境以绿色白洋淀转喻中国的生态环境,船人行舟隐喻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国家政体应该承担主导责任,引领国人树立生态价值观,维护生态和谐[6]。国家形象语篇中白洋淀行舟场景参与构建环境生态现实:环保和发展不是对立的,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引导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8]

一直以来,世界舆论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方法。作为“全面从严治党(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主题部分的开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场景以人民英雄纪念碑隐喻党,天安门隐喻执政党,语篇话语反映“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现实。以史为鉴,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承载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从严治党,惩治党内腐败,维护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代表的形象和地位。一定的理念、做法、习惯慢慢就会成为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就会指导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39]。场景语篇参与构建政体生态现实: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执政地位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但我党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40]。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寄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校园升旗场景是《中国五年》语篇的结尾(“中国梦”)部分的开场,与开篇的天安门广场升旗场景构成呼应。场景以学生转喻“广大青年”,以国旗隐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国旗冉冉升起,畫外音响起(China is anticipating an important day, Oct 18th, 2017...)声音与图像共同构建多模态隐喻(以校园中国旗上升隐喻正在和平崛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多模态协同的表达选择更易于被受众接受[41]。场景语篇反映了中国经历的五年,每个亲身走过的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触;参与构建生态现实:过去的五年已成为历史,中国和中国人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国家和个人是“中国梦”两个层面的意义。龙舟赛场场景:龙舟隐喻国家,赛者转喻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龙舟承载着赛者奋进全力。《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历史语境中,统治者与民众是舟水关系,统治者像船,而民众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现代国情语境,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统治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世界大潮中,国家似舟,国人似水,水固则舟稳,民稳则国兴。场景话语参与构建生态未来现实:相信13亿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智慧和力量共赴和谐发展之路。

奥帆中心场景是语篇中最后出现的,是补充江河中龙舟的表达选择。帆船,是西方文化中一个古老的国家隐喻,从形形色色的“哲学理由”中挣脱出来的国家的隐喻[42]。语篇话语反映出:新时代下,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这是中国国家信奉的生态观。语篇结尾采用中西文化互补类的场景(龙舟和帆船),参与构建全球生态和谐现实: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只要信奉相同生态观,全世界同舟共济,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价值取向等不尽不同,对于语篇话语的分析判断,遵循相同的生态观,结合具体的语言发生情景,理清语言建构这些因素的脉络,结果一定是相同的[15] 。

《中国五年》语篇话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国上下一心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现实;话语选择予国际阅众真实信息的中国故事,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和谐;予本国阅众希望,促进国内生活、政治生态和谐。《中国五年》语篇是生态有益性话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新故事。

四、 结 语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兼具社会责任的语言学科,和谐话语分析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生态语言学问题。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对那些与环境有关的文本,影响人类之间关系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物质环境关系的语篇也是研究的对象[1],只要与语言有关,都可以说是属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范围[43]。国家形象宣传语篇是国家社团之间维持关系的语篇,是影响人类之间关系的话语,是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范畴。

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进行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不同。我们采用生态的视角,对国家形象话语进行语篇分析。研究发现:(一)《中国五年》语篇话语是生态有益性话语,其植根于中国现实语境,为国际友人传递信息真实的中国故事,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和谐;同时予以本国国人希望,促进国内生活、政治生态和谐。(二)新媒体具有极强的现实渗透力,阅众广泛,构建语篇话语应考量多元认知方式,提供可被接收的信息,如以“龙舟-帆船”双重隐喻选择表达“未来”的意义潜势等。

新媒体具有极强的现实渗透力,通过新媒体构建、传播国家形象语篇,一定不能脱离本国语境,同时务必考量阅众的广泛认知方式,本文为国家形象传播和国家“软实力”推介提供一种新的探索视角。此外,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实证科学[44],日后还有待收集大量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语料,筹建语料库,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R. & 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J]. Language Sciences,2014, ( 41) : 104-110.

[2] 管文虎等.国家形象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外语,2009,(1):24-30.

[5] 何伟. 关于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外语,2018,(4):11-17.

[6] 刘姝昕. 绿色语法:基于COCA的oil搭配研究 [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7-32.

[7]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J].中国外语,2016,(1):1,8-10.

[8] 黄国文.从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J].外语教学,2017,(5):1-6.

[9]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10] 何伟,魏榕,Arran Stibbe.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发展-阿伦·斯提布教授访谈录[J].外语研究,2018,(2):22-26.

[11] 周文娟. 论国际语境下生态语言学的儒学范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15-32.

[12] 何伟,高然. 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观[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01):1-12.

[13] 何伟,魏榕.生态语言学:发展与学科属性[J].国外社会科学,2018a,(4):113-123.

[14] 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8,(4):39-46.

[15] 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与方法[J].现代外语,2017,(5):585-596.

[16] 何伟,魏榕.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当代修辞学,2018b,(5):63-72.

[17] Martin,J. R. Grammar meets genre: reflections on the Sydney School [J].Arts: The Journal of the Sydney University Arts Association, 2000, (22): 47-95.

[18] 周文娟.中國语境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理念与实践——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24-28.

[19] 赵蕊华,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访谈论[J].当代外语研究,2017,(4):15-18,25.

[20] 周文娟.国外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的引介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5):21-25.

[21] 张瑞杰,何伟.《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评介 [J].现代外语,2016,(6):863-866.

[22] 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 [J].中国外语,2017,(5):56-64.

[23] Arran Stibbe, A.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践行的故事[M]. 陈旸,黄国文,吴学进(译). 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19.

[24] 黄国文.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880-889.

[25] 黄国文,陈旸.作为新生学科的生态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7,(5):38-46.

[26] 刘姝昕. 生态语言学路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即出.

[27] Baldry, A. & Thibault, P.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M]. London: Equinox, 2006.

[28] Kress, G. &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2006.

[29] 范红,胡钰.论国家形象建设的概念、要素与维度[J].学术前沿,2016,(2):55-60.

[30] 新华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18-10-19].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31] 杨嘉宜.以国际思维讲述中国故事——以军事外宣为例[J].对外传播,2017,(8):21-22.

[32] 曾广,梁晓波.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7,(2):1-8.

[33] 檀有志.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J].现代国际关系,2012,(3):54-60.

[34] 人民网.习近平讲述“中国故事” 诠释官方外交语言新“温度”[EB/OL]. (2015-04-21) [2018-10-1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1/c1001-26882518.html.

[35] 中国军事网.中国三军仪仗队在墨西哥军事学院训练受到赞誉[EB/OL]. (2013-09-13) [2018-10-19].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3-09/13/content_30024370.htm.

[36] 刘杉等.西方日益重视中国环境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28(875).

[37] 新华网.习近平“两座山论”的三句话透露了什么信息[EB/OL].(2015-08-06)[2018-10-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6c_128099340.htm.

[38] 人民网.大国担当!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EB/OL]. (2018-06-13) [2018-10-1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613/c1001-30053510.html.

[39] 黄国文,肖家燕.“人类世”概念与生态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7,(5):14-30.

[40] 郭亚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七大特点[EB/OL].(2016-01-26)[2018-10-19].http://news.cri.cn/2016126/494f5082-3807-1328-3a9a-4f7118adfe31.html.

[41] 潘艳艳,张辉.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J].外语研究,2013,(1):10-19.

[42] 林国华.古代与现代的争执(“海国图志学刊”第2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3] 黄国文.关于生态语言學研究的断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5):1-3.

[44] 张先亮.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14(006).

(责任编辑:高生文)

Abstract: National image promotions via New Media are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nations, to establish well national image as well as to reflect the national ideology. This paper treats Changing China: 2012-2017, produced by Reading China Studio, which is rather popular home and abroad since published, as the exploration subject, and applies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conduct 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 via multimodal analysis tool complement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anging China: 2012-2017 has been conveying the true image of China, integrating all aspects of the nation, China. It is a kind of certain beneficial discourse promoted by Arran Stibbe, for the reason that as a discourse for promoting national image, it does bring encouragement to the nationwide as well as be of importance to keep the internations relationship more living.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also believed to offer new probe angle on how to effectively construct and promote national images as well as introduce national potential “soft powers” in certain international affairpromotion context via New Media.

Key words: New Media; national image; 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  multimodal discourse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新媒体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