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情,是诗歌
2019-08-27岳晓燕
岳晓燕
诗歌丰富多彩。生活有多美,诗歌就有多美。《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我和我的孩子们从容惬意而又充实幸福。一路走来,我们呼喊出发自内心的声音: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下面主要以《观沧海》和《钱塘湖春行》为例谈一谈我和孩子们的诗歌学习。
一、诗歌不是记叙文,但是诗歌里面有故事
把诗歌当成故事来学习,一下子,诗歌就变得亲和了、有趣了。
师:在诗词的海洋中,每首诗歌都是一朵别致的浪花,它要么讲动人的故事写一段美丽的心情,要么给我们一点生活的感悟或者深刻的道理, 也或许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岁月的感慨。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恰好就是多年前白居易的一段美好往事。每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这些要素了吗?
生:故事发生在春天。
师:每个同学都是这样的答案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初春。
师:你是通过哪些语言密码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生:浅草,说明草长得还不高。还有早莺。
生:早莺是早起的莺,还说明时间是早上。
师:这个观点大家都同意吗?
生:早莺是飞来比较早的莺,刚从别的地方飞来,而不是早起的莺。早莺只说明是早春,不是早上。
师:还有那些语言密码说明时间是早春吗?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渐”也说明是早春。它暗示着再过几天可能就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了。
师:你的眼睛真是太锐利了,隐藏这么深的一个词语都被你发现了。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慢慢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发现了如下词语:水面初平、几处、争、谁家、新燕。地点是最好明确的,另外对于作者所做的事学生也很轻松地说出来了。
发现探究故事要素的过程也是语言品味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化整为零,掌握了诗歌大意,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感悟了作者春游的美好心情。更深深地体会到了探究发现之乐,并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诗歌竟然可以如此平易近人。
二、诗歌不是散文,但是诗歌可以描写抒情
诗歌的描写近乎白描,但是诗歌的描写语言更凝练,画面感更强。非品味无以知其美,非咀嚼无以明其妙。
“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了什么?”
哎哟!怎么会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呢?
课堂上,这个问题引领的景物描写,在课堂发言及激烈碰撞之后,景物的层次就出来了,实写的景物和虚写的景物便明了了。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出游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该问题探究碰撞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便也展现在眼前了。作者的心情自然也是呼之欲出。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自然风光最是激情澎湃,心湖涟漪不能绝。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美好景物展现在面前,既然要描写,怎能少抒情。
三、诗歌不是议论文,但是詩歌可以渗透哲理
诗歌从唐代发展到宋代,便多了一些哲理的味道。诗歌往往从自然事物写起,最后落脚到生活的感悟和哲理,6上语文课本中这样的诗歌不多,最典型的便是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因为是课后附录的篇目,我们读一读,说一说,大概知道这样一种文学流变就好了。
四、诗歌就是诗歌,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特点、语言特点和韵律感
诗歌,就是诗歌,诗歌的形式是相对齐整的,有一种整齐美;
诗歌,就是诗歌,语言凝练,语意丰富,意蕴深厚。
诗歌,就是诗歌,有对仗的要求,有音韵的限制。
诗歌,就是诗歌,诗歌是要求朗读的,在朗读中感受形式美,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在朗读中体会音韵美。(在《钱塘湖春行》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通过3个朗读环节的设置体会了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一读正读音,二读知节奏,三读说韵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诗歌,其实也要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他文体有的,诗歌也都具备了,不过是以诗歌的形式。
后记:诗歌,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可记叙故事,可描写景物,可抒发感情,可表达观点。所以,诗歌其实不神秘,诗歌其实很神奇。
诗歌探究,发现美好。诗歌学习,携手美好。经常读诗歌,便如天天携着春风,日日沐着春光,美好的感觉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