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脱贫攻坚战略下的教育扶贫

2019-08-27冯明

世纪桥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基础脱贫攻坚

冯明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中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推向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贫困问题的真实情况作出了符合当下实际的科学判断。本文通过介绍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及现实意义,展现出我们教育扶贫“行之因、行之策、行之意”,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教育扶贫的本质,也对我们当今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扶贫;脱贫攻坚;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6-0086-02

一、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其理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亦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从而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借鉴其精华,立足于中国扶贫工作實际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应对策略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理论之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悠悠中华几千年,始终将教育作为本位,为国培养大批人才。“教育扶贫”理论即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教育为本”理念根植时代土壤,而开的花、结的果。

(三)中国扶贫工作实际是其理论之源

认知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在扶贫工作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并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认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源源不断。“教育扶贫”理念即是于扶贫攻坚这一反复的认识过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扶贫理念、扶贫政策、扶贫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贫困的根源是精神贫困而非物质贫困,贫困群体实现脱贫最重要的是精神与贫困绝缘”。[4]因此,摆脱贫困首要任务并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于扶贫工作中,贫困地区群众不仅是扶贫的对象,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实现“脱贫防返贫”,使扶贫走上新台阶,必须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摆脱贫困的项目中去,面对面学知识、手把手学技术,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深刻转变,以坚强的斗志和毅力摆脱困境,实现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双重目标。

(二)坚持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

“不怕穷一代,就怕代代穷。”[5]于“脱贫攻坚”工作中,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不仅要严格完成“输血”任务,让贫困群众有米吃,更要巩固、增强已脱贫群众的“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自己种米吃。增强其稳定脱贫致富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抓小抓好,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改进动员和帮扶方式,把外部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处理好,将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作为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赢脱贫攻坚的内部引擎,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思路、学会扶贫技术、创造扶贫成果,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

(三)坚持完善优化“互联网+”教育扶贫机制

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渐全面实现“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教育扶贫新形式。

发展线上教育。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把优秀老师的讲课录成视频,上传到云教育、远程课程等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

完善线下教育。扶贫工作中,教育资源落后、教师队伍建设较弱、教育硬件设施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需转变思路,结合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加强与各地高校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通过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公益性支教服务,对农民进行技术引导、开展技术培训,做好线下的人才培育工作。

三、教育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扶贫励志促成才

扶贫工作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究、统筹全局、调动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以“教育扶贫”之策,解决诸多人们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积极建言献策;改变了人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惯性思维和“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增强了勤劳致富的志气和动力。在有针对性的帮助下,贫困地区群众探索出了更多的脱贫致富新路径,实现了“扶教育之贫”向“依靠教育扶贫”甚至是脱贫的深刻转变,对切断或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脱贫攻坚聚民心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工作的动力和方向。“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6]贫困群众亟待解决的不是“物质贫困”而是“精神贫困”即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通过“扶教育之贫”让贫困群众面对面学知识、手把手学技术,提高其文化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通过聚民智,实现依靠教育脱贫甚至是致富,这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扶贫理论得发展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开拓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新道路,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扶贫先扶志”“扶志相结合”“脱贫防返贫”等重要论断是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扶贫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在世界扶贫攻坚过程中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教育扶贫”之策,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极力推进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在世界扶贫攻坚过程中展现了中国智慧,更为世界各国逐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出中国方案。

扶贫励志促成才,脱贫攻坚结硕果。在脱贫攻坚胜利在望的关键期,更要清楚认识、高度重视和抓好“教育扶贫”对于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确保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袁利平.论习近平教育扶贫战略思想[J].甘肃社     会科学,2018,(3).

[2]杜栋.“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J]党的文献,2018,(2).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4]潘慧,滕明兰,赵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精准扶贫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      (4).

[5]吕腾飞.浅析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形成[J].改     革与开放,2018,(8).

[6]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理论基础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