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习近平的信仰观探析
2019-08-27凌唯钊
凌唯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深入人民群众的经历,使其确立了人民立场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成为一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青年。青年时期习近平的心路历程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要求当代青年学马列、知马列、信马列和用马列;二是鼓励青年到基层去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启示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6-0021-03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信仰
(一)对人民朴素情感的认同
“思想关”蜕变是青年习近平世界观和人生观走向人民立场的萌芽时期。习近平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描述刚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时所面临的“四大关”困难,“思想关”是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困扰当时年未满16岁的习近平,他说:“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当作它们中的一分子”[3]。习近平由于初到梁家河插队时年龄小,被反映没有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他曾提到“老百姓對我印象不好”。 [3]后来经过家人的教育和梁家河的村民热忱的帮助,习近平的思想开始转变,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年后梁家河百姓对习近平态度发生转变,称他为“好后生”。他逐渐地发现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可爱,从此立志成为一名对得起群众的“好后生”。他不仅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生活上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从初到梁家河每天赚6工分的“城里娃”变成每天赚满10工分的壮劳力,他率先接纳脑子不灵光的“灵娃”,主动把书籍给村民借阅,赠送村民武晖珍贵的蓝色大衣。甚至有一次他在文安驿公社遇到一名自称是习仲勋卫士的讨吃老汉,习近平没有丝毫怀疑便将身上所有的钱与粮票全都陶给老汉,天寒地冻他发现老汉衣裳单薄还把外套也脱下赠送给老汉。经过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他开始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始终相信群众。正如他回答雷平生是否受骗时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 [4](P.29)可以看出当时的习近平不仅相信普通群众,而且已经把自己和人民群众统一起来,思想上已经转变为一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将自身发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1972年至1973年是习近平人民立场观念坚定期。此阶段和习近平同一期插队的大部分知青都已经离开,习近平由于父亲遭受政治迫害因而没有选择余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没有消沉,反而萌发出扎根梁家河为人民干实事的想法,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干!” [4](P.244)事实证明,他的确在梁家河走出一条为民办实事的路子。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探索如何让梁家河群众摆脱贫困,他力排众议到四川绵阳学习建沼气池的经验,带领梁家河群众率先解决做饭、亮灯和施肥的问题。习近平考虑到民众吃不饱问题,他提出祖辈以来想都不敢想的在山沟里打淤泥坝的大胆想法,最终带领村民开发出大片平整的肥沃土地。除此以外,他还带领民众挖井、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缝纫社和磨坊等。在此阶段他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全确立,他为人民办实事只是凭借对人民的热爱,把人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私利。
(三)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再次回归基层是青年习近平人民立场境界升华时期。在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深入基层工作,他希望进一步到基层磨练自己,将自身优势的基层工作经验奉献给人民。对于个人的命运前途习近平从不刻意安排,他坦然地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4](P.77)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北京优越的环境下工作,但他依旧选择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实现人生价值,那时的习近平早已把人民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奋斗事业,他已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一)艰苦朴素和踏实肯干的实事求是精神品质
青年习近平尤其重视自身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尽管他在6名共同插队的知青里年龄最小,但他很早就体现出成熟稳重的干练气质。他对实事求是的认识由浅到深,青年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朦胧认知层面表现为其艰苦朴素和踏实肯干。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时未满16岁,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健全的关键时期,但他丝毫没有因为年龄小或者来自大城市而与农民格格不入。相反,青年习近平干活从不省力,梁家河民众说看不出习近平是大城市里来的娃娃。即使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他也没有摆“官老爷”架子,始终与群众奋斗在最苦最累的第一线。例如,梁家河第一口沼气池建成后因有裂缝不能点火,习近平带头将粪便掏出然后下到满是粪便的沼气池里寻找裂缝进行修补;挖“知青井”时正是严寒的冬季,习近平带头下到冰冻的井底掏泥,为此他双腿被冻得落下病根也毫无怨言。这种从不抱怨生活不公,踏实投入到生活和劳动的品质是青年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精神感知的第一种层次,他以身作则带领梁家河群众干成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方法路径
青年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精神的第二个层次为掌握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并创造性利用规律,体现为勤读书、勤思考,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青年习近平博览群书,在读书的日子中喜欢与他人交流讨论,雷平生回忆说:“他经常问我,‘这本书,你看过没有?如果我看过,他会就某一个观点与我进行讨论。[4](P.41)讨论之余习近平还对切磋推敲印证饶有兴趣,使其思维得到很大的锻炼。正是勤读书多思考的累积,习近平很快就能掌握与农民群众沟通的方法以及发现农村存在的问题。由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和劳动成绩突出,1973年3月延川县委抽调习近平到赵家河进行社教工作,他为赵家河农民群众办了许多实事,赵家河村民赵胜利说:“像政治教育、办扫盲学习班、农田基本建设、粮食生产、培养基层干部等工作,他都安排得非常紧凑,非常有计划性”。[4](P.304)由于社教工作成绩突出,1974年1月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立即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源于他勤读书善思考的好习惯,他下决心为梁家河建沼气池以解决黄土高原能源紧缺的问题,他到四川绵阳进行为期40多天的学习考察,将技术带回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考虑到梁家河到文安驿公社购买农具和生活用品路程遥远的实际问题,建立起铁业社和代销店;为减少村民挑灯缝衣时间,办起缝纫社等等。此阶段习近平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已经贯彻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中。
(三)为人民服务的实事求是行动指南
青年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认知的第三层次为以实事求是为信仰,表现为立志为人民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此阶段的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践行不仅是停留在做一名踏实肯干靠得住的青年,他已经将实事求是同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并将实事求是上升到为人民服务的方法路径,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实事求是的行动指南。他“立志”此生为人民办大实事、办大好事,他将人民装在心里最深处,并且不忘初心,一直保持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爱,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重返梁家河调研时与乡亲们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那时候,我就说,今后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4](P.346)那时人民的立场在习近平心中已茁壮成长,牢不可破,这种坚定的人民观时刻警示习近平在为人民办事时必须务实避虚,不搞形式主义。习近平坚定的人民立场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得到统一,他已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作毕生奋斗的指南。
三、知青时期习近平信仰观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学马列、知马列、信马列和用马列
青年习近平作为农民眼中的大城市娃娃之所以能够在梁家河迅速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源于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刻苦学习和认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青年习近平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分用功,雷平生说:“在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是要求和鼓励学习的,也是近平反复阅读过的。”[4](P.43)不仅如此,青年习近平还和雷平生讨论过《资本论》的不同版本沿革的认识,他还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郭大力和王亚楠译本的推崇。[4](P.4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他带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国新时代的征程,生长在新时代的当代青年享有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拥有共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应当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一名学马列、知马列、信马列和用马列的新时代青年。
(二)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基层绽放青春光彩
习近平曾勉励青年学子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7]阅读马克思主义能够增强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认同感,但是要深刻理解人民的立场必须深耕于人民群众之中,正如毛泽东所教导党员先做人民的学生,后做人民的先生。
现阶段当代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应当将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发扬哪里需要往哪里钻的精神,特别是落后的和边远的农村地区,当代青年应勇挑重任,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奋斗激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外来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是第一个顺利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先行者。他之所以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生根发芽,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然而他对国情的深刻把握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现状具有解敏锐洞察力和精湛分析力,而且还得益于他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P.41)要求我们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P.41)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熠熠生辉,中国人民才能有底气、有骨气屹立于世界中央。
习近平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他经常在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引经据典,并鼓励青年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提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8](P.32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当代青年应当立足现实国情,将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科学有序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增强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焕发勃勃生机,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J].学习博览,2010, (12).
[3]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全国新书目,2002, (12).
[4]中央黨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 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7]教育资讯[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