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地理“心理地图”构建策略

2019-08-27邵晓棠

世界家苑 2019年7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邵晓棠

摘要:心理地图是指人们对地表事物内化了的印象,是在脑中建立的地图。本文通过对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构建底图,巧定位置”“填充内容,善于比较”“建立联系,勤于运用”入手促进区域认知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地图;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1 “心理地图”的定义

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变的反映,是各类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工农業布局图等)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在现。通过构建地理“心理地图”就可以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

2 高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策略

2.1 构建底图,巧定位置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从区域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主要表现为从图文中国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培养。对一个区域的认识首先要从第一类问题“它在哪里?”入手,重点描述该地区的地理位置。

2.1.1 构建底图轮廓。底图轮廓是地理心理地图构建的第一步。有些心理地图需要粗化轮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阿拉伯半岛像“雪地靴”,亚平宁半岛像“高筒靴”;在中国地理部分,速记我国行政区时,云南省像“孔雀开屏”,陕西省像“跪着的兵马俑”等等。

在教师平常的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板图、板画的使用,如果运用恰当很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心理地图的“底图”。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对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板画板图呈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虑到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2.1.2 巧定地理位置。区域的定位是构建心理地图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一个区域进行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经纬网定位、海陆定位、典型地理特征定位等。最常用的就是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式应用到心理地图构建,可以采用多个经纬线划定的区域进行心理地图的构建。例如在构建中国轮廓的心理地图时,利用四至点所围成的范围,重点记忆主要经纬线(北回归线、30°N、40°N、120°E、110°E、100°E、90°E)就可以大致确定中国的版图。

2.2 填充内容,善于比较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还要从第二类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入手,开始对地理特征进行描述,并且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分析比较特征的差异及要素内部的因果联系。

2.2.1 添绘地理要素。某区域的各项地理要素,从性质来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这些地理要素的叠加并不是无序的,而是要特别重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构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与宏观地形分布关系”心理地图时,首先构建板块分布地图然后再叠加世界各大洲宏观地形区的分布图,这样填充后的心理地图不仅解决了区域的定位,而且掌握了板块运动与宏观山脉的成因联系,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2.2.2 善于对比信息。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进行巧妙地处理,才能使心理地图构建的更有层次感和实用性。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对比地理信息,总结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例如在我国区域差异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我国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差异的方式进行心理地图构建。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心理地图构建中自己总结实用的小规律,这也是对地理要素、信息的归纳方式,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运用心理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如此信息处理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这些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现象的差异。

2.3 建立联系,勤于运用

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最后要从第三类问题——“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发展”着手,更加注重对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各要素空间的互相作用,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从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2.3.1 依托案例分析。心理地图中往往包含大量地理信息,虽然各地理信息都是有联系地逐步叠加,但如果不经常应用,巩固联系,地理信息也会变得孤立起来。而在构建过程中多加练习地内容最好采用对应区域的案例,锻炼学生利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分析区域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2.3.2 注重课外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能把构建的心理地图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会大大提高心理地图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高中生心理地图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训练,学生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线或区域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地图的程度。在构建过程中地理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科学引导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存在内在一致性,均强调地理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相信通过地理心理地图的构建,将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整合,把握住“心理地图”这把钥匙,将有助于学生打开“区域认知”之门,进而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志梅.运用心理地图,培养学生空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5).

[2] 王俊友.学生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策略——以“中国地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9).

[3] 张慧.心理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构建策略[J].地理教学,201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中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