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9-08-27卢思彤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合理文言文新课标

【摘要】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教育对象,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教学;兴趣;合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之所以丰富多彩,是缘于对文章理解的不断深入,走进文本深处后的新感悟、新认识,缘于对文化传承的欣喜。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思考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正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合理的探索十分重要。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理念。

一、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文言是只见于文而不说出口的语言,在五四运动之前通用的书面语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而文言文是一种定型化的,并且是书面语言,至今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两汉诗词歌赋,到唐宋时期的古文、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等都包括在文言文的范畴里。“文言文”中的“言”是指文字、词语、句子本身的作用和内涵,就好比实词、虚词的不同内涵和特点。而“文”就是说文字、词语、句子中所包括的思想感情、自然文化等因素。

经过无数的时间洗涤而遗留到现在的一些耳熟能详的文章(包括古代的诗歌),是最优美的文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章中融入了前辈们的远大理想、精神感情,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先哲用极其准确的文字加以组合,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文言文的魅力既取决于它本身的精练优美,还取决于它本身质朴素雅的文风,更取决于它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代只要是有所成绩的作家,特别是散文家,有很多都是从这个宝藏中吸收过丰富的养料。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增加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所积累的不只是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语言,伴着学习共同增长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是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气派、中国的情怀、中国的灵魂、中国的道德、中国的德育。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道德教育在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道路里是有所帮助的。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作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蘊,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作用。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是常见。

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与其他各类文体的文章都不相同,但是根本上却是相似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篇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我国千百年的文化中最有特点的文章,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语文素质。现在就常规课堂而言,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文言文的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不科学不理性的,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有些偏重于教学对文章中实词的解释、文章中各个虚词的作用、文章中每个段落的翻译。不正确的教学方式,它的坏处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体现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被当作现代文来读,学习内容重“文”轻“言”,言不实,文亦虚。事实上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不正确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文”“言”并重。从总体入手,通过主问题和板块式教学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再因言解文,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三、文言文的教学探索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应“注重积累”。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以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尤其是对于重要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教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抓到一个切入点,它可能是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可能是一句话,更可能是一个段落,从这个切入点理解文章,探究主旨,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一)从标题中找到切口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的眼睛。凡成功之作一定要有精准、简要、有吸引力的标题。在文章中标题起引领的作用,它展现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文章的条理以及作者所融入的思想感情。标题中直接或间接显示了大量的文章信息,是老师做好备课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简洁明了的文言文,标题的解读价值更高。比如《伤仲永》中一个“伤”字就可以引领全文,认真阅读标题的每一字,它包含了文章的内容、文体的提示,尤其是每篇文言文中重要的段落和词句的理解,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章可循。

(二)挖掘文學文化价值

对于短小的文言文,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助读资料深入故事的文化背景中,将文言文的文学文化价值最大化,同时积累字词,培养语感一举两得。

对于长篇或者在长篇中的节选部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隐含的文学文化价值。

(三)整合优化课堂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优美篇章。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在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华宝库里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文言文时,要注重字词的积累、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还原文言文的情境,感受作者在文言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小石潭记》和《满井游记》为例,两篇文章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意蕴无穷,耐人寻味。这两篇文章内容、手法有很多的共同点,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进而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创造更多的情境,更多的方法,去品味亮点,设疑激趣,挖掘内涵,精彩导入,美学鉴赏,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学修养。

(四)正确组织教与学活动

文言文教学中常常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词汇是重点,在教学中要关注到对重点文言字词的涵盖。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在阅读中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受能力。对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境与作者思想感情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相关。老师的言传要与学生的意会相结合,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体知。课堂上,教师不包办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追问,使问题得以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如《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月色描写这么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问题及时追问,“哪些地方描写了优美的月色?”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些语句美在何处?”这些追问的提出,紧紧扣住了文章的核心,既帮学生梳理了文章内容,紧扣了教学目标,有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又对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有效引导。教师的教应采用比较灵活和轻松的体例。如问题的突现鲜明,配插图,参与学习,理论对话,行动思考。同样,学生的学,也要灵活生动,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讨学习,相互帮助学习。

四、结语

文言文的教学要改变以前零碎、没有秩序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使学生对我国千年的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前无趣的氛围,把语文的课堂教育重视起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中提到“课程”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活动中整合“新课程”,在课堂行为中显现“新课程”。在文言文的课堂学习中构造一个不一样的学习者,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教学理论和教师思想必须符合课堂教学。在当代环境下,创设新课堂,让素质教育融入文言文教学,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加强课堂教学,使文言文教学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张中行.文言和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卢思彤,女,1993年生,辽宁省锦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合理文言文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创造性处理和运用初中化学教材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