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感情调节的方法研究

2019-08-27刘天兰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

刘天兰

【摘要】如果能充分做好感情调节这一重要环节,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感情调节;求知欲望;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感情调节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语言、行为或方式,引导学生较迅速和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感情调节是贯穿于课堂始末的,并不等同于课堂导入,或者说,课堂导入只是感情调节的一部分。

一、课前感情调节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感情调节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或所推行的方式。它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它猶如一把钥匙,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因此,成功的课前导入设计,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比较传统的方式,诸如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例如设疑导入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犹如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一样,其中精妙之处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可。说穿了,就是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课前感情调节很关键,而通常大家都使用语言导入这一方式。如何将语言腐朽化神奇,这是导入成功的一半。但是以作品的背景,或以作者的简介为主要导入方法,或播放曲子、说个故事作为引子导入。这些固然是不错,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但是如何使一节课更加生动丰富,对学生的感情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方法还值得研究。

(一)示错导入法

回忆自己学生生涯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一节课的课前导入印象很深。那节课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问题,然后分别喊起我们很多的同学,问这个文题有什么问题,这其中也包括我,我辨认了半天,没看出来有什么问题。全班没有同学能回答出,老师写的文题究竟有什么问题。这引起了我和同学们的充分好奇。后来老师释疑,原来他故意把文题中的“雷峰”写成了“雷锋”。这种示错法,让我至今对这一节课印象深刻,而且以后写到“雷峰塔”“雷锋”,再也不会犯错。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细节,强调细节。后来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也使用了这种方法。“唐雎”写成了“唐睢”,让学生辨认,又不允许翻课本对照,学生一个个也特别激动。发现了“唐雎”和“唐睢”的奥秘后,又给学生讲解了“雎”“睢”的由来、引申。学生兴趣盎然,很开心的进入到文言文的学习。示错导入法的不足在于,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文题。而且有一些特别容易混淆的字也不适合该方法,因为这样反而起到了强化了别字的作用。经过实践我发现,其实感情调节往往不是单一的方法的使用,往往是多种方式的综合。我为之起了个名字叫作“多种感官调动法”。

(二)多种感官调动法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味觉,达到引起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我曾经看到一位老师讲《新疆》一课。他就带来了葡萄干和同学分享。学生吃着酸甜可口的葡萄干,听着课,开心得不得了。当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科和课文。再例如,我和同事同时讲授了《阿长与〈山海经〉》。她的感情调节设计很精心,既有照片,还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惯于长夜过  春时》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他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鲁迅《狗·猫·鼠》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鲁迅《五猖会》

师:上课之前,我们浏览了一些幻灯片,我们不得不由衷的称赞鲁迅是一位以笔代枪,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铮铮硬汉,然而在这位硬汉的心中也留有那么一弯柔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到一个人——阿长,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长妈妈会讲故事,阿长还会什么呢?为什么她给鲁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寻求答案。

而我的导入就很平淡,从作者鲁迅的文学常识、作品入手。学生虽然听懂了,但是对调节学生的感情方面来看,帮助不大。

二、课中感情调节

课程进行中,学生往往会出现疲惫。这个时候,如何迅速帮助学生调节心态?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这时候感情调节的方式肯定不同于上课伊始的方式。选择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影响课程的衔接。

(一)播放歌曲

歌曲的选择必须要“精”。例如在教授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的时候,学生学完略微单调的说明文文体知识之后,已经露出疲态。这个时候,我播放了杨钰莹的《晚霞中的红蜻蜓》。学生们虽然已经不知道杨钰莹是谁,但是音乐是没有代沟的。伴随着甜美的歌声,看着我精心挑选的各种云霞的照片, 学生很快就调整好心态,进入到下一步对于该文生动性的研究。选择该歌曲的原因就是,它与文章内容有相关性,都有对“云霞”的描述:“从来不曾忘记晚霞中的你,踏过青青草地夕阳在心里。总是有点伤心梦中没有你,只见小小红蜻蜓飞来飞去。”而且好听的歌曲还起到了对于生动语言研究的引导性。

(二)播放视频

和播放歌曲一样,视频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否则不仅无效,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在教授文言文《公输》的时候,由于课文较长,学生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读通了课文。如果这个时候,开始通译课文,会增加学生的疲惫感。部分学生可能就会走神儿。那怎么办呢?我选择了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中讲“墨子”的部分,和课文正好銜接。易中天言谈幽默,又可以和课文挂钩,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学生一扫疲惫,看得特别仔细。

(三)竞赛调节

近来初三学生进入复习阶段,复习的趣味性自然不比平时讲授新课。那么怎么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或者在课堂中疲倦了如何调整呢?我尝试采用过竞赛的方式,基本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感情调节

这里指的是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如何感情调节,为整堂课上升一个感情高度。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我认为美文赏析和朗诵的方式较合适。在讲授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学生已经对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了唤起学生对祖国母语的热爱,我选择了一首配乐诗朗诵《我爱母语》。学生和我一起配合朗诵,掀起一波高潮,经过这堂课的洗礼,每位学生都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语文了。在设计感情调节的时候有不少问题值得注意,如: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这里的简洁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不要在感情调节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无定法,感情调节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课文内容,学生群体甚至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都会对之产生影响,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
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初中英语教学
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