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有效朗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2019-08-27唐林志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教学

唐林志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注重课文的朗读,也是语文的传统教法,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学习。因此,朗读教学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朗读;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重视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现如今的众多教育教学大家,几千年来,他们都很重视学生的朗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以及唐诗宋词等都成为孩子们朗读朗诵的典范名篇。在朗读中,渐渐走进诗篇的意境,不仅受到了审美教育,而且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作品鉴赏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弱化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或者忽视了朗读能力的训练,甚至有人认为朗读就是孤立单一的阅读技能训练。因此,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悟,大大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这种对朗读的弱化或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笔者曾听过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许多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朗读:分小组朗读、同桌互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也热热闹闹,实则很多的课堂朗读,因为老师之前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朗读过程中缺乏有效指导,朗读后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好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目的性的在朗读,事后不知道为什么要朗读,甚至朗读过后对文本内容都没能有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2.学生朗读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受教学进度的限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实际给予学生的朗读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短短的40分钟,往往基本上都被老师的讲解、问答和互动等环节“霸占”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也就很难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的指导和评价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朗读的指导流于形式,偏重朗读時词句的通顺流利和轻重缓急,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如何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章思想感情。在评价朗读时,更多的是采用一些诸如“读得好”“不错”“有感情”等简单模糊的评价语来评价。殊不知类似的评价对于孩子们的朗读兴趣也许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其实并无什么帮助。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有效地朗读,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作家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老师可充分灵活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朗读的情境,再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配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逐步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读书也有乐趣,从而达到爱读、会读的目的。只有培养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的范读不容小觑。在以前我们上小学时,由于教学资源极度匮乏,老师每上一篇新课时都要将课文给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聆听着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将我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感受着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真正的入情入境,受到感染和熏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地融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老师的范读这一传统模式的朗读教学已被现代化多媒体的朗读所替代。据很多同学的反馈意见,听了多媒体播放的录音朗读后,感觉“冷冰冰的”,没有老师的范读让人感到情真意切,来得真实、温暖。课文一经老师的范读,给人一种迫切想要模仿老师那样去朗读的欲望。

的确如此,老师通过范读往往最容易也最直接将作品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朗读与老师的范读,就能更好地提高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敏感度和辨识度,培养自己的语感,从而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3.教会孩子学会自主有品味地朗读。“有品位味朗读”就是说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分析。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可以看出,有品味地朗读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齐读。我认为齐读时孩子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全班朗读的步调一致上,这样很难顾得上细细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语句,也就读不出文章的情感和韵味。而自主有品味地朗读,语速和轻重完全由自己掌握,对于难理解的词语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则可以停下来斟酌品味一番,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在朗读中品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自主有品味地朗读。比如在教学《金子》一课时,在孩子们熟读课文基础上,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彼得付出了比其他淘金者更多的时间和辛劳,为什么也仍然“一无所获”?(2)在这块土地上,他又是怎样获得了“真金”?之后放手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并从文中寻找答案。从孩子们反馈的情况看,很多同学能从第一自然段的“听说”“无意中”这些关键词语体会到“萨文河畔发现金子”这一消息并不可靠,所以彼得也和其他淘金者一样一无所获;从“倾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以及“土地上长满了绿茸茸的小草”等语句体会出这块土地的确很肥沃,所以彼得才会变通思路,想到靠种花来获得财富。像这样靠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才称得上是“真金”。正因为让孩子们学会了自主有品味地朗读,所以他们能较轻松地捕捉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注重课文的朗读,也是语文的传统教法,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学习。因此朗读教学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承昊.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朗读教学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