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提问与倾听的技巧

2019-08-27李书文

新闻前哨 2019年3期
关键词:被访者新闻线索语言

李书文

全媒体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新闻采访形式变得灵活多样,但是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提问与倾听技巧仍然是记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采访前,新闻记者如何根据自己策划的选题和角度,与被访者沟通?怎样捕捉时机,巧妙地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提问融人到采访中?遇到突发状况,如何随机应变?快速提升新闻传播时效、范围和频率,这是关乎新闻采访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一、增强新闻敏锐度,在倾听中获取新闻线索

寻找好的新闻线索往往是新闻记者面临的最大困惑。没有好线索,再高明的记者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被动的记者,总是等着领导安排采访任务,否则就无所事事;勤奋的记者则会主动出击,找米下锅。有的通过网络、QQ、微信、政府部门网站等公众平台搜集信息,有的会深入社会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寻找新闻源头,有的从政府和各部门的会议、上级领导讲话或普通群众的话语中捕捉新闻线索。

如:中央从2010年开始组织全国19个省市支援新疆建设,2017年5月,央视记者在采访安徽援疆干部时,了解到和田市皮山县有两个村庄信息比较闭塞,村里虽然贫困,但从来没有人主动外出打工。对口援建皮山县的安徽省从物质、资金方面给予了当地一些帮扶,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为了增加援疆“造血功能”,安徽援疆指挥部及安徽、新疆两地政府准备启动一个“千人赴皖务工计划”,让村民出去见见世面,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学习内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记者了解情况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精心策划了一期“走基层——《皮山姑娘要远行》”的新闻报道。

当记者跟随由援疆干部、当地人社干部和乡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来到皮山县的两个村,开始挨家挨户动员,但村民们的保守超出预想,动员工作一波三折難以推进。工作组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有七个人愿意前往安徽,到一家大型上市棉纺企业打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一路跟随,前后历时两个多月,多次往返皮山县与安徽淮北市,行程9200公里,拍摄素材时长长达25个小时。节目用大量真实的现场、平实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各级各届政府对南疆脱贫攻坚的执着付出和援疆省市做出的巨大努力。

随后,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官方微博同步推出两场移动直播《皮山姑娘要远行》和《皮山姑娘在远方》,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其中,《皮山姑娘要远行》在央视新闻移动网的上线观众人数创下观看新高。节目在新疆当地也引发强烈反响。

从该报道中,笔者感受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无论新老记者都要做一个“有意”的听者,不管言者有心无心,都要善于揣摩,挖掘新闻线索,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角度,这样才能雕琢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二、提升观察细致力,挖掘小事件背后的大新闻

要想找到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采访者要当有心人,要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及时了解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善于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把握主线,从小事后面挖掘出大新闻。而这样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需要记者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历练才能够具备的。新闻采访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养成利用多角度进行事件观察的习惯。要熟悉掌握党的方针、政策,遇到各类新闻事件时,要站在政策的高度,创新思维,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有份量的大新闻。

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战略。中央台记者细致觉察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及时组织精兵强将,精心策划,动员全国11家地方电视台参与报道,率先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和《“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合作网络互利共享》的新闻报道,节目内容丰富,感染力强,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好评。

三、营造融洽沟通氛围,捕捉被访者的生动细节

好的细节常常发生在新闻采访的一瞬间,稍纵即逝,记者在采访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要主动营造和谐、沟通的氛围,建立信任关系。让被访者感到采访轻松愉悦,这也是很多记者采用情感交流和沟通来了解被访者思想和观点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人对于可以与自己产生心灵共鸣的,自然会打开心节。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从被访者的行为、表情、说话的间断性、眼神的波动、微笑的状态等角度去捕捉细节。如果提问风趣幽默,对方会顺着这个问题回答出很多的新信息,这对于记者来说是极好的反馈。但在采访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这种配合有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快乐的负担”。对于这两种情况,记者就要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巧妙对其予以语言引导,将话题拉回自己的问题上面,避免被访者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记者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主题,从信息需要人手尽量的简化问题,一般来说,一个问题中包含一到两个关键点即可,每一个关键点又务必紧扣主题呈现递进式展开,以完成整体的提问布局。

四、勾勒新闻人物形象,拎出采访对象的个性语言

一篇好稿件不仅要见人见事见细节,而且还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衬托主题,画龙点晴。俗话说:“言为心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把握住受访者独特的表达风格,就把握住了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等特点,使读者、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关注外迁移民》,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龙洞乡639名移民,他们听惯了峡江涛声,走惯了峡江山路,当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乘船迁移到上海的那一刻,几百人哭声一片,挥泪离乡。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倾听到一个富有个性的语言。一位外迁移民称:“离开了三峡,我们的心情还是有点不好,反正有点舍不得。如果三峡电站建成了,我们自愿移民,支援国家建设,我们配合政府把三峡工程建设好。”这番表达语言平实,内容生动,且得体地反映了群众离乡外迁的难舍之情,成为新闻中出色的一笔。

在采访中注意捕捉采访对象各具特色的个性语言,使采访对象在新闻作品中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记者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的一种技巧。

五、打磨提问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新闻采访前,记者对采访选题要进行充分准备,而提问技巧则是衡量记者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遇到敏感话题时,不可单刀直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提问融人其中,同时根据采访对象的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以获得较好的提问效果。

记者要充分了解、细致深入的把握新闻中的生动材料,一般来说,要靠记者与采访对象友好的个别交谈,有时还要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使对方把问题谈得更深入、更详细。记者工作不只是八小时,有价值的新闻恰恰是八小时之外碰到的。因此记者要处处留心,深入群众,或通过QQ、微博、微信视频与采访者沟通、互动,收集新闻线索。

新闻采访是一项政策性较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它是连接记者与被访者的重要桥梁。要想提高新闻采访质量和效果,新闻采访人员就要拓展思维,提升创新意识,针对采访中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巧妙设计,对采访者的叙述要耐心倾听,根据策划的选题,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总之,在新闻采访中提问与倾听技巧的准确把握,是对新闻记者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一个全面考量。

猜你喜欢

被访者新闻线索语言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