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评改习作,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2019-08-27黄太平
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评改的行为(“头顶着石碓唱戏——费力不讨好”)和效果(“少、慢、差、费”)饱受诟病的局面,唯有在指导学生精当地评改同龄人习作的实践方面——如何克服习作里思辨性不强的主要毛病——下一番功夫。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对自己和同龄人撰写的议论文(主要指考前训练的习作)所持重要且易混概念界定的精准性,做到对所给作文材料的理解正确、推理合理、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及其同龄人尽力避免习作思维结果的简单化、推理过程的苟简化、语言表达的虚浮化,文章中心及结构的模糊化和枝蔓化,增强莘莘学子习作的思辨性,使他们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如何做到呢?
首先,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他们自己和同龄人的习作在概念界定方面的毛病,并用简要而精当的语言进行评改。教师要给学生讲明白,思维的结果是概念,只有概念准确了,习作的表达才会正确。
如考生在《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2018年高考II卷作文题)一文里论述“现象与本质”时,在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之后,阐述“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的道理时,这样引申道:“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教师在此处要强调,请学生注意这里的“两面性”一词是否犯了“思辨”的毛病,如概念是否準确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辨析:此处不是“两面性”,而是“迷惑性”!因为事物有“迷惑性”,才有认识、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必要性。前者只存在认识偏颇,或者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后者则是谈论“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应有之义,关涉的人们是否被现象所囿而看不清本质,或者能够透过现象洞穿本质的问题。必须辨析“两面性”与“迷惑性”的本质区别:因为它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有思辨性, 是否具有思辨能力的试金石!不能与一般的没有针对性的同义词辨析相提并论。这样的评改一语中的,讲明了评改后概念界定的准确性和原文的模糊性,泾渭分明使人豁然开朗,一脚踢醒了梦中人,以少少许胜过了多多许!
对于这种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教师要善于选取重大的涉及中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念来辨析;不可太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使学生不胜其烦。其原则是:有利于引导高中生尤其是高考生在语文训练中特别是作文训练中,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己思维过程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能力和智力,自能修改、润饰自己的作文就是应该去做的。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自己及其同龄人习作对文题所给的材料的理解是否准确、精当,据此写成的文章的篇章结构是否合理,精准、恰当。
如满分作文《一个人一种人生(2015年吉林市高考满分作文,见《青苹果·高中版》)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毛病,但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它犯了理解材料没有抓住“中心意识”、阐述道理篇章结构不恰当的大毛病。
在《一个人一种人生》这篇文章中,考生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够精准、恰当,他把自己记得的所有关于励志的材料一股脑儿写入其中,而置“核心意识”的“大国工匠精神”于一边不管不顾。按照材料的内涵,无论是因为所率团队“跻身国际数学前沿”而受到万众瞩目的小李,还是因为其“捕捉世界美景、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而声名远播的小刘,或者是因为其最终走出了一条从电焊工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生活波澜不惊、事迹平淡无奇的老王,他们的事迹综合起来看,都体现了这则材料的主旨:赞扬可贵的“工匠精神(它是众多含一种对核心意识))”。
那位考生据此写出的“满分作文”,如果我们用提炼出“关键词”的方法去解读这篇“满分作文”,围绕中心的关键词(姑且这样说吧),就有这样一些:人生(不易),成功(更不容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手)绝活,(世上无)难事,攀登,汗水,弯腰,(手握焊枪),(人生)目标,(成功的)特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健康的人生,有所作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爱岗敬业等等。而这些词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不明就里;显示出文章杂乱无章,篇章结构混乱无序的毛病。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索一番,让所有的词语和材料都聚焦于赞扬“大国工匠精神”: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谋篇布局,以“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练就‘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为线索、结构行文,以正反两方面的词语和材料为内容展开论述,就是一篇篇章结构精当合理的佳构了。
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高考生的习作要避免思维的简单化。王力先生认为,学生的文章写不好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语法问题其实质仍然是逻辑问题,篇章结构大半也属于逻辑思维问题。
我校高三学生的一篇习作《享受孤独》作者为了论证中心,举了杨帆战胜孤独、享受人生的事例,其论证过程中把杨帆思想转变理解得太突然且无任何理由的支撑,仅用一句“很快,她学会了十字绣,她登上了‘中国梦想舞台。”有思维简单化的倾向。
其实,这位学生应该分析出杨帆是如何打败了自己的心魔的,挖掘出材料中“沉淀”一词隐含的信息:即忍受孤独,在孤独中经过‘积淀重生并且赢得辉煌的人生,那么,她如果如此写道:“杨帆一度陷入极大的悲伤、绝望甚至厌世的恐惧中,她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匮乏,终日呆坐,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这终日呆坐的孤独中,‘十字绣闯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的兴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艺术画廊里,她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一代代艺人对技艺的艰苦卓绝的追求所感动”……
那么,她的表述就会令人信服,习作就能克服思维简单化的毛病了。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高考生的习作要避免犯思维过程呈现的苟简化的毛病。
所谓苟简化,就是考生没有在习作中展示出自己是如何思考材料隐含的信息并把它完完全全地表述出来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如今年的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就是一个考察考生思维的好材料。由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和论证行文时的思辨性特点,因而考生需要对材料的运用和行文的论证采用“因果分析法”方能完成此次写作任务。而写作《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一文的考生,恰恰在运用“因果分析法”方面缺位,致使他的文章对所给材料避实就虚,虚晃一枪,因而论述苍白无力,有思维的浅表化,认识的简单化,论述的苟简化的突出毛病。
如开头一段: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服;力排众议,透视本质获真知。沃德借透视本质之笔,书正解之章。故曰:浮塵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
此段应该运用“因果分析法”,由果溯因,简要地概括出了材料的寓意,点出材料的实质:现象与本质,科学家的求实态度和精神,思考问题的独辟蹊径,以及这种结果的影响等等。为什么众人认为要加强“弹痕多”的地方而沃德却要加强“没有弹痕的引擎和弹痕少”的地方?这里隐含着一个需要进行逆向思维的问题:“弹痕多”的飞机没有因为弹痕多而没有被击毁,因而不需要加强这些部位。“弹痕少”的飞机却因为击中了要害(引擎等部位)而坠毁,因而这些部位需要加强。这一切就是为了考察考生是否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据此在文中表达出这些内容的思辨性。不仅仅是文字表象问题,实际是思维品质的问题。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修改后变成了这样: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误;力排众议,透视本质真知出。沃德凭借自己数学家的科学求实态度和精神,廓清了弥漫在种种现象周围的迷雾,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并且独具慧眼,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其方案纾解了英美军方损失战机之苦,为“二战”的顺利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于国于家大有裨益。故曰: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这样的修改,思维过程展露无遗,思维结果令人信服。
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考生的习作避免语言的虚浮化。
在《享受孤独》一文中,考生文章里有这样一个结尾:梅花不争春,独开了汉江滨边,吹香了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争流,独在山林幽壑,清流婉转,映照了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世清誉。人也要学会享受孤独,即使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打败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摘取胜利的彼岸花。
这个虚浮华美的语言使得结尾竟然成了掩盖思维混乱的扑朔迷离的“蛇足”。倒不如在结尾掀起一个小高潮,来个别开生面的结尾。高屋建瓴地指出,孤独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笑看人生,积极有为。
黄太平,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教科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