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8-27陈志高祝中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汇校本课程体系

陈志高 祝中清

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系上的封闭性、目标上的功利性、内容上的局限性、方法上的单一性、结构上的程式性和评价上的片面性,因而语文教育中学科核心素养因素被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语文课程而言,学校的校长和语文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主体,而不是课程的开发主体,语文课程还处于“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单一化状态,没有显现出它应有的魅力和本来的功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从狭义的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本中走出来,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内容的开放式的语文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语文教育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整体性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一、语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构建语文校本课程体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增强语文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校本课程开发是以评估学生的需要为前提的,它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培养,这就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其次,它有利于形成学校语文教育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因此它能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能动作用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目标,促使学校语文教育特色的形成。

第三,它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教师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会体验到这一过程对自身素质的挑战,因而也就会不断地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总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能形成一个大语文学习的格局,并以此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校特色为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的身心与人格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语文校本课程确定的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校本课程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力求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校本课程确立之前,学校必须对自身的具体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认真评估,全面掌握学校周围独特的自然、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求,尤其应组织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课程专家参加的校本课程设置的审议,把课程选择的一部分权力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自由和快乐,才能使校方真切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与愿望,正确设立校本课程。

二是必须符合新课改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校本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其归属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思维发展优良,人格品质健全、文化积淀深厚的能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规定了学校语文教育的重点就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欲望。因此,语文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定要求,把养成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和重要原则。

三是必须有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广泛参与与决策。校本课程独特的开发与实施方式,“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在广泛参与的同时,教师也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落实。在教学方法上,校本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等等,这些无疑都需要教师科学地、有预见性地参与决策。

三、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实际设置不同的语文校本课程,如语言课程、阅读课程、思维课程、口语交际课程、地方文化课程、采访与编辑课程等等。

1.语汇课程 。语汇的积累学习,对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确立“民间语汇研究”“网络语汇研究”和“新语汇研究”等课程,旨在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民间语汇(包括方言在内)的收集整理,是为了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具体语文现象,加深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源自生活;“网络语汇研究”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化时代网络语言的甄别和规范运用;新语汇如科技新词、外来新词等的整理分析,目的并不在于将其收集以成大全,而是让学生关注语言的发展动向,意识到语汇是属于历史范畴,是在与时俱进的。

2.阅读课程。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更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改变学生读书的盲目、无序的状态,使他们的课外阅读逐步理性、有序,切实提高学习效益。教師必须摈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语文阅读观,建立一套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课程体系,开设诸如读书指导课,读书研讨课,经典诵读课,影视欣赏课、对联品析课、交流汇报课等,提倡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形成涵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的阅读结构。

3.思维课程。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罗韦尔(S·Crowell)所言,“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中,思维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以把学生培养成能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其主要弊端在于无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思维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一反传统的思维课程教学模式,真正是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辨证思维等综合思维指标。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例如形式逻辑课、思维活动课等课程,以选修课或定期讲座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重在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4.口语交际课程。口语交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一个标志。它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也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外在表征之一。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学校口语交际课程的设置,需遵循语文教育的改革思路,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地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诱发学生在交际锻炼中进行经验积累,从而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习惯,提高能力。学校可通过调查分析,开展系列活动,例如开设普通话培训班,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成立话剧社等等。

5.地方文化课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语文教学是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的活动中,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成为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良文化传统的积极力量,并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感染熏陶下,增加积累,提高人文素养。社会是个大课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具有可开发性,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如名人文化、风景名胜、民风民俗等更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将这些内容经过开发、整合,作为地方的课程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它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发动学生自主收集,初步整理,同时教师进行指导写作,如条件允许还可以结集出版。地方文化课程的开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6.采访与编辑课程。构建基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交际等能力外,还需要发展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因此,学校有必要开设采访与编辑课程。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构建面向社会、培养开放型人才的阳光课程,将学生从象牙塔带入社会大观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直、开放地探求真理的精神,增强社会担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通过选修课、课外指导课以及定期讲座的形式来逐步深入地开展下去。采访与编辑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因此从理论知识角度上讲教师的传授所占比重不大,它应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实际的采访与编辑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需要学校和教师站在立德树人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从狭义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走出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斷完善,开发出更多的优秀校本课程,为培养更多的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综合性人才贡献才智。

陈志高,祝中清,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汇校本课程体系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