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19-08-27李佳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李佳怡

摘 要:我国社会发展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确立,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教育阶段以不断创新的方式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为社会发展积蓄后继力量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我国新生代青年,担负着社会下一阶段建设之重任,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所承担的新使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创新方向,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着更为有效的潜移默化引导效应,由此逐渐成为了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本文即结合理论与实践,针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做粗浅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

近几年来,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进一步为国际一体化架构了畅通渠道,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多元思潮猛烈碰撞。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作为规模最大的網络用户群体,所受到的多元意识形态影响难以避免,使得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需要直面更为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碍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依然过多地限制在以理论为主导的思想灌输层面,结合诸多研究成果可见教育实效性迫切需要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别于学科教育,本质上属于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思想引导,属于内化教育。基于此,顺应时代的发展脉络深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而推动教育模式朝向隐性化方向发展即凸显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隐性教育”理论为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应用,而根据隐性教育理论可知,其根本要求就是侧重于对“潜移默化”式教育的强调,此教育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包括“孟母三迁”等诸多典故在内的案例都充分体现了隐性教育的作用。结合现有诸多观点可知,隐性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内容的隐蔽性、目的的隐藏性、主体的自主性、方式的开放性、过程的宽松性和方式的间接性[1]。总而言之,隐性教育即为不以外在实际教育方式而实施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的是“润物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引导,进而使受教育者从深层潜意识当中对教育内容予以接受。

基于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也就是可以归纳为是以间接形式、通过还原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而对其思想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式引导的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教育实践的思政基础知识灌输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并能够使受教育者提高主观层面接受教育的意愿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可行性

依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念可以看到其特殊性,那么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需要以明确其现实意义与可行性为基础。结合对此方面理论的认识与思考,本文认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和可行性主要体现于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理论基础,而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贯穿到各阶段教育体系当中,基础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灌输已经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倦,此时期若再应用理论灌输式教育显然后继乏力,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吸收,甚至可能增加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尤其是此阶段学生已步入青年,三观初步成型,对于一切事物有自己的看法[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保证有效性,必须要还原大学生主体地位。隐性政治教育则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和教育方式的开放性,有利于使大学生更容易或乐于接受。

另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其实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最好诠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无须赘述,对大学生主流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灌输,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使大学生形成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思想意识,进而转化为外在行为,体现自身素养。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保证思想政治的充分渗透与内化[3]。隐性教育提倡引导教育方式的应用,可以通过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使思政教育无形渗透到大学生意识当中,不仅可行,更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提高教育水平。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议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隐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可行性。那么立足于实际深化对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即成为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事业取得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活用“第二课堂”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对于大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对业余文化生活的兴趣都要高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宽松性和愉悦性,那么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通过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各类活动创设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潜移默化引导即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一方面,高校可对大学生社团建设质量给予更高关注,教师在此之中发挥指导作用,将自主性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兴趣爱好出发自发组建各类学生组织,以“自治”的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即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包括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社会实践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灌输环境,通过感染力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意识的隐性教育。

(二)重视情感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结合心理学理论可知,任何人的思想和心理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只有彼此之间取得了心理上的相互认同,那么意识才有可能更容易被渗透思想层面的影响[4]。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当中,进而通过意识的不断深化将其转变为根深蒂固的思想。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情感建设,也就是应将情感教育常态化,通过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维系,增进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潜意识的依赖性,进而通过合理的且极具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式最大化深挖学生的潜能,引导其通过体验来领会,最终达成领域,深化思想上的认知。尤其是心理辅导更能够引导大学生敞开心扉,使教师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负面思想“治标治本”的“功效”,以引导等隐性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善用网络媒体平台深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新生代青年群体,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该群体主体性意识显然更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需要以能够迎合大学生群体需求的状态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从主观层面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和积极性。众所周知,现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学校可善用网络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深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尽可能做好大学生的朋友,与之处于平等地位,面对热点事件新闻等信息,共同发布想法和意见,以此帮助教师更直接地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身体力行在为大学生树立意见领袖的同时找到针对性的隐性思想政治引导方向,通过平等对话交流甚至于辩论的方式转变大学生的负面思想意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隐性教育理论的普及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向“隐性”方向发展大有可为,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此的接受度,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本文仅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意义和可行性的探讨结合实际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了粗浅分析。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日益艰巨,隐性教育模式的嵌入现如今看来已成大势所趋,有必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以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成传雄.高职院校隐性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南方论刊,2018(09):108-109+112.

[2] 杨宇婷.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51-53.

[3] 李杨.“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8(18):97+96.

[4] 徐向阳.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河学刊,2018(05):131-132.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