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变式理解” 提高语文能力

2019-08-27叶丽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侍萍冤家周朴园

叶丽丹

理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本概念的把握,揭示语文现象的本质特征、相互联系和规律,都离不开理解。本来,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其中心任务都是指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但教学,又不是一种纯知识的教授过程,而是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场所,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主战场。

既然如此,那么靠什么来完成此重任,达到教学目的呢?

我认为,“变式理解”是把知识精化为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潘菽在他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以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提供给考生的各种被试材料或事例,就是利用了变式原则,改变了命题的表现形式,来测试考生的理解水平和语文思维能力。

可见,我们要认真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变式理解”,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教学中,运用“变式理解”,就是让学生抓住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把它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对知识理解既深刻又全面。

比如,洪镇涛老师在教学《雷雨》时,对“不规矩”“不清白”“不守本分”做了如下处理:

师:对了,为了拆穿谎言,也是披露事实,所以说“不规矩”“不清白”“不守本分”。那为什么要拆穿他的谎言呢?周朴园美化侍萍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也是美化自己。那么把侍萍的话做些改变,侍萍这样说行不行:“她不是小姐,是个作风败坏的丫头。她跟周家少爷鬼混,不明不白地生下两个孩子。”这样说不是更有力量些吗?哦,有同学摆头了。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一说。

生:她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她那样说的话,她会更加痛苦,就不可能掩饰下去了。

师:她没有必要把自己骂一顿,这也无益于揭露周朴园的罪行,还有,如果她这样说,她们的谈话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呀?

生:当时她说得太清楚的话,周朴园可能就会反应过来,知道她就是当年的梅侍萍。

师:不一定马上知道,但他会怀疑,是吧?如果主观感情色彩太浓的话,好像她就是当事人,至少和当事人关系很密切,这“闲谈”就难以继续下去了。

师:“不大规矩”是从侍萍的角度说的。其实罪责在周朴园身上。为什么不采用更有力的揭露周朴园的话呢?“她不是什么小姐,而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丫头。她太年轻,太幼稚了,不知道周家少爷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她让周家少爷给骗了,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后被他抛弃了。”行不行?

生:她那样说无疑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

师:对,戳到了周朴园的痛处,谈话就无法进行了。主观感情色彩太浓,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洪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变式理解”,即“改一改”,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将原来的台词作两种不同的改动:一改为作风败坏的丫头与少爷鬼混;一改为单纯善良的丫头被狼心狗肺的少爷所骗。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原作语言的分寸感便凸现出来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祝福》里有两次描写祭祀时四婶不让祥林嫂沾手的情节:

第一次: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

第二次: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再也不敢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祥林嫂的这两次反应,作者运用变式手法,语序颠倒,考查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第一问:第一次,祥林嫂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她不明白四婶为什么不让她沾手,所以只是感到“疑惑”。而第二次,她已经从柳妈口中明白了四婶不让她动祭具的原因,但她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因此,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第二问:“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是一个倒装句,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考试中,运用“变式理解”,可以考查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请看下面一道模拟试题:

2019年2月湖北省“八校联考”:(活着的仪式·王溱)8.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6分)

这道考题有意思的是,它測试的材料是多角度的、各方面的,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材料具有“变式”性,它与一般考查句子含义材料比较起来,形式显然改变了,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运用“变式理解”,抓住被试材料的本质特点,准确地作出选择。1.作品以“我”在琐碎的家务中手忙脚乱,却“迸出了一句诗”而结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童子尿”与“诗”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效果,语言含蓄诙谐;2.结构上,“我”的生活状态与前文“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照应,写出了人们在诗意和生活中选择务实生活的现实状态;3.情感上,前面“我”因为追求务实的生活而逃避诗人,现在生活的现实让她吟出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我”的转变,含有对“诗人”诗意生活态度的默认,让故事情节产生起伏;4.动作描写,“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再现了“我”生活的忙碌琐碎,而“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表达出渴望在枯燥的生活中寻觅诗意的愿望,暗示出小说的主旨:面对生活,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求精神的诗意和远方,让生命富有仪式感。

再如,广东省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6.对于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说取“争水”,有人说用“妙招”,还有人说用“冤家”更好,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6分)

该题考查标题,命题人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变式理解的思维能力。考生可结合小说人物、情节、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阐明,理由符合情理即可。比如,用“冤家”更好。“冤家”一词本身就具戏剧性,牵引读者的猎奇心和阅读兴趣。文章前半部分写村人都在猜疑老门媳妇的“冤家”,又迟迟不露,才推动情节的步步前进,牵引着村人和读者好奇探知。后文的演戏一说,让人恍然大悟,柳暗花明,所谓“冤家”子虚乌有,抑或说历史旧冤,最后变“欢喜冤家”,双赢收尾,彰显主题。

因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或试卷讲评时,充分运用好了“变式理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帮助他们克服日常概念的消极作用,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四川内江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侍萍冤家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
古代的“冤家”可指仇人亦可指情人
小笼包香喷喷
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