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9-08-27刘志红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立足于文本内容以及作家的视角,很容易将学习带入一个封闭的系统中,采取单篇化的文本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高中生的阅读要求。所谓文本互涉,就是在教学一篇文本内容时,以这一文本出发选择与之相关的文本进行整体化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化理解,以此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收集相关文本,做好互涉准备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整体教学视角,要善于根据所要教学的课文进行相关文本的收集,从而为文本互涉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可以收集和写作背景相关的文本,或者是作家的其它文本,也可以是其它作家的相似文本。
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酒”与“花”是非常典型的两个意象,本身具有优美的外在形象,也具备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花”最具有典型代表性,而且以此作为发散点是最佳的选择。在这一首词的下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菊”字,但是却在处处写“菊”。而且作者以花自喻,完成了对整首词的升华,能够带给每一个阅读者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菊”字着手,以小见大,联系互涉文本真正实现对整首词的诠释,还可以基于互涉文本与词之间的关联完成对其中菊的意象的赏析,以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这样才能够将目标文本放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这一大背景中。
这样,通过课前文本资料的收集,就能够为文本互涉教学做好准备,自然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关联文本,做好互涉诱导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展开诵读,从中发现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学生需要对文本拥有整体把握,然后以此为基础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这样就能够给学生形成有效指引,导向他们进行深入化的文本阅读。
1.借助关联文本,阐释文本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本选题非常广泛,涵盖了古今中外,是诸多领域中的佳作,既有文言传记,也有古诗词,还有名家选读等等,这些课文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很多学生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理解。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对文本意义展开充分解读。基于文本互涉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在时空中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样就能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并日渐完善。基于文本之间的相互解释,学生可以基于不同的视角将这些文本以及目标文本全部纳入相应的文本网页中,以便于对比和联系,同时也能够顺势打通时空之间的隔膜,深入触及潜藏于文本之下的丰富内涵,揭示其中隐含的情与理。
例如,鲁迅的作品始终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如果采取单独解读的方式,很多学生都不能充分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鲁迅作品都是他在各个阶段的典型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但相互联系,而且相互补充,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串联,能够勾勒出鲁迅的战斗精神,也能够清晰的展现其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针对相关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互涉理论,就能够成功的架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艺术世界,能够准确把握独立成篇时难以发现的新意。以《阿Q正传》为例,其中极其深刻的揭示了阿Q的奴性,淋漓尽致,入骨三分。但是如果选择单篇分析的方式,很多学生只会认为阿Q就是一个好笑好气但同时又可怜可恨的穷人,是因为贫困的生活以及个性才导致了其当下的境遇,很难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其他人进行关联,如果基于文本互涉理论展开更深层面的分析,就能够发现鲁迅对阿Q的批判,并不仅仅针对阿Q这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当时整个国家的所有国民,实际上在《故乡》、《药》以及《祝福》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所刻画的都是同一类人,不管是华老栓,还是闰土或祥林嫂,都是奴性人格的典型代表。如果将这一类人物放在一起分析,就能够从中发现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讽刺的任务都具有典型的共同点:奴性人格,而且认为做奴隶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想做奴隶但是得不到的时候就会出现反抗,这是典型的奴才式的反抗。
基于这些文本,鲁迅形象的刻画了这些人物角色,深刻剖析了因为封建制度而养成的奴性人格,这是对封建统治制度有力批判,一针见血,由此也可充分展现鲁迅先生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及战斗精神。
2.借助关联文本,引导多元解读
傳统形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大多为客体,占据主体地位的往往是作者以及文本,学生需要严格遵循教学预设,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对文本的一元解读,所追求的只是具有片面性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不会形成积极促进,还有阻碍他们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发展。基于文本互涉的方式,就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将相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聚集在一起,或者选择同一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这样所营造出的不同氛围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活反馈,启动不同的思维流程,带领学生走上不同的心灵旅程,由此所获得的解读结果必然具有显著差异。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和传统的悲秋诗词存在显著不同,毛泽东所作的这篇诗词实际上是对秋的赞美,所展现的是秋的美丽,特别是收获万物的豪迈气派和情怀,所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憧憬,还有对风华少年的赞叹。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纵向文本互设的方式完成对比,充分展现毛泽东在诗词中所呈现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催人奋进的动力。能够与此进行互涉的文本非常丰富,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基于这种形式的对比,学生必然能够通过毛泽东诗词感受它与众不同的力量;当然也可以选择横向对比的方式,搜集毛泽东的其它诗词,例如,《沁园春·雪》以及《七律·长征》等等,基于横向对比的方式,每一个阅读者都能够透过这些诗词感受到作者的一贯葆有的伟人气魄,积极向上,不畏艰难,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三、交融相关文本,推进文本对话
这一阶段是组织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需要立足于关联文本的基础,就文本的审美空间、生活哲理以及文化意旨等诸多层面展开更深入的发掘。
1.在文本互涉中丰富阅读体验
文本体验的基本要义在于每一个阅读者需要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就文本中所蕴含的主旨、思想以及情感方面而产生的理解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关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个性化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学生而言,针对文本的解读应具有典型的体验性特点,只有立足于这一过程,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阅读思维。基于文本互涉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立足于多种文本完成对目标文本的有效阐释。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够转变多元的阅读视角。
同样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在这首词中充分展现了秋景之美以及作者对秋的赞美之情,能够感受到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文本互涉的方式帮助学生丰富阅读体验,其中包含以下两个层面:首先基于纵向文本互涉,使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乐观的情怀以及奋发的精神,所引入的互设文本以“秋”为描写对象,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诗人常会以“悲凉”作为秋的代名词,但是在毛泽东的笔下,秋所展现的却是“喜”;其次,基于横向文本互涉的方式,选择作者同样为毛泽东的其它诗词,如《卜算子·咏梅》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诵读和感悟,学生必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毛泽东诗词的精髓。
上述案例中,分别结合纵向以及横向文本互涉的方式,促使学生展开对比阅读以及拓展阅读,使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典型特征以及潜藏于诗词之下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阅读,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才能掌握更多元的阅读视角。
2.在文本互涉中进行文本评论
对于文本评论而言,实际上就是文本对话的更高级形式,是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之后而展开的具有自主化以及个性化的理解过程,体现着学生思考的深入性以及理解的创新性,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他们大多会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带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完成对这篇文本的评论。评论时不但要结合文本内容,也要立足于文本的写作背景以及基本脉络,如果仅仅基于单篇文本的方式,很难能够确保评论的深度。充分利用文本互涉的方式,基于相关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确保学生评论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要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六国灭亡的原因”并展开相应的评论,这也是教学的关键重点之一,但是如果仅仅依托于单篇文本,学生的评论必然只会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贾谊的《过秦论》以及二苏的《六国论》等,在这些文本的辅助下,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导致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人针对原因的理解与认知大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背景不同,也立足于不同的视角。此時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所理解的着重谈一谈。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基于不同的观点形成争鸣,必然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和掌握。
在文本互涉视角下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达到化单一为多元、化零散为整合之效,以此促进高中生语文阅读的高效化。
刘志红,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