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名词活用教学策略探析
2019-08-27肖雨薇徐珍荣潘年生
肖雨薇 徐珍荣 潘年生
摘 要:高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对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关注较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高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进行归纳,整理出一套名词活用翻译系统。笔者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运用教育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了“激趣—理解—归纳—运用”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名词活用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名词活用;翻译模式
作者简介:肖雨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阳逻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徐珍荣、潘年生,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徐沟小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4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116-03
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名词活用时采取随文教学的方式,只解释该句中的活用义,而对于活用词的本义与活用义之间的关联不作说明,这使得学生难以发现词类活用的规律。同时,教师对活用现象没有归纳,只是强调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学生无法理解活用的语法现象,只能死记硬背,在考试中依然无法理解新的词类活用。长此以往,学生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理解活用并归纳活用的规律,也无法运用活用的方法解决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障碍。
高中语文名词活用的教学关键在于教与学两方面。归纳一套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能为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名词活用的类型及翻译模式
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名词活用现象进行整理,笔者将其分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与活用作状语两大类。其中,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普通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以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针对名词活用的类型,在翻译模式上概括出语词译式与词组译式。名词活用这一语法现象在高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也是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本文梳理了高中课文中出现的名词活用现象,并根据每一类型归纳出翻译模式。
在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名词活用类型的翻译模式如图1。
二、名词活用教学策略的提出依据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得新知识后,要对它进行转化,运用各种方法将其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则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反思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得是否正确。
基于以上的理论,学生获得某方面的知识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转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加以运用。“四步教学法”的基本框架由“激趣—理解—归纳—运用”构成,能够满足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进行运用的需求,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名词活用四步教学法”
“名词活用四步教学法”包括四个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活用现象、归纳活用规律和练习巩固知识。笔者将对这四个基本阶段做详细论述。
1. 激发学习兴趣。名词活用现象在中学语文中属于较难的语法现象,许多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二是要强调学生的活动;三是要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意义。名词活用主要集中于文言文的阅读以及高考题中的翻译题,教师要充分强调这一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名词活用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是指遇到名词活用现象时,先让学生动脑思考。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其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东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难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说明活用现象,指出活用义,而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这一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在名词活用四步教学法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让其自主思考这一句如何翻译,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再给予点拨,这可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这一方向可以是由归纳的名词活用翻译模式到实际运用。
(3)增强活用吸引力。这涉及如何使活用现象变得有趣味的问题。在讲解名词活用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来对比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或结合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2. 理解活用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理解名词活用,横向对比句子成分,纵向对比古今语法现象。
(1)句子成分對比。学生在了解基本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正确的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句子的成分错乱,正确的语序无法解释,那么可能是出现了活用现象,从而可以进一步推理。
(2)古今对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活用,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以及成语。成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共同具备的语料,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桥梁作用。
在讲解词类活用现象时,教师可以穿插讲解一些成语中的活用,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积累成语。例如,包含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成语有:不胫而走(腿——长腿)、不翼而飞(翅膀——长翅膀)、衣冠禽兽(衣服——穿衣服;帽子——戴帽子)、华而不实(花朵——开花;果实——结果实)、不毛之地(草木——长草木)等;包含名词使动用法的成语有:汗牛充栋(汗水——使……流汗)、兵不血刃(血液——使……染血)、生死肉骨(肌肉——使……生长肌肉);包含名词意动用法的成语有: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帷幕;把……看作席子);包含名词用作状语的成语有:马革裹尸(用马皮来……)、土崩瓦解(像土一样……;像瓦一样……)、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像虎一样……)、鳞次栉比(像鱼鳞一样……;像梳子一样……)、管窥蠡测(用竹管来……;用水瓢来……)、冰清玉洁(像冰一样……;像玉一样……)等。
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有:鲁迅《友邦惊诧论》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以及《药》中的“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教师可以适当举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活用现象。
3. 自主归纳形成系统。学生自主归纳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来理解并运用,这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了较多名词活用的例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翻译模式,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教师可以先列举一类名词活用翻译模式的例子,让学生仿照示例进行总结。在遇到新的名词活用现象时,学生便会根据脑海中形成的模式来套用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总结归纳名词活用的类型和例句,课上小组合作讨论,完善自己的归纳。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系统,学以致用。
4. 适当练习巩固知识。在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之后,还需要运用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下面附上一个练习:
一、给下列句子中的名词活用加点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垓下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左,乃陷大泽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族秦者秦也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乳二世
岸土赤而壁立
如宝装屏风
廊腰缦回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活用词并正确翻译句子。
二、名词活用有哪些类型,每一种类型写一个例句(不能与第一题中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归纳名词活用的知识加深印象,牢记每种类型例句进行理解。
三、谈谈你对学习名词活用的心得、技巧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关于名词活用的规律,在讲解练习时展示不同学生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在完成上述练习之后,教师加以评讲,学生能基本掌握名词活用这一知识点,从而提高试题的正确率。
名词活用的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例,“四步教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强化知识,让学生总结出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并活学活用。同时,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形成程式化的概括。
这套文言文翻译模式及教学策略为中学语文中名词活用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提供了便利。高中生掌握名词活用的翻译模式,能够很好地解答高考中这一类型的翻译题,灵活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增强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能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大顺,张彦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8).
[2] 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王力,岑麒祥,林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 於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