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对”“副”的认知分析
2019-08-27金语
金语
摘要:量词“对”和“副”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细微差异,人们使用时也很容易出现偏误。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原理对量词“对”和“副”进行考察,探究它们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限制,希望能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方面给出充分并合理的解释。以期加深对量词“对”和“副”的理解,且对量词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量词;“对”;“副”;认知
一、引言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一个词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近百年来,学者们从量词的分类、量词与相关成分(名词、动词、数词)的关系、量词的重叠以及量词的修辞色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在涉及到具体的量词搭配问题上,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人,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语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当我们被问及个中原因时,却往往只能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本文欲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的角度对汉语中常见量词“对”和“副”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它们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限制。
二、“对”“副”的认知分析
(一)“对”“副”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
量词“对”“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其范畴成员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收集的语料分析可知,量词“对”“副”既可以修饰具体事物,也可以修饰抽象事物。
1.量词“对”“副”对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
量词“对”“副”在对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都趋向于选择成对或成套的事物,例如:
(1)寻租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
(2)偏偏凑巧,这时水边卧着一对鸳鸯,浅水中有一只白鹤用一条腿静静地立着,一动不动。
(3)所不一样的一对染色体称之为性染色本。
(4)湖南的大学者如王阊运之流撰了一副对子骂他。
(5)百姗在我身旁坐下彼此无语,服务员走过来又送上一副餐具。
(6)这些主持人并不一定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音质和音色。
例(1)中的“孪生兄弟”是指相互配合的两人。例(2)中的“鸳鸯”、是指相互配合的两只动物。例(3)中的“染色体”是指相互配合的两种事物,人们把染色体归为成对存在的。例(4)中的“对子”是指由相同的两个事物所组成的成对的东西。例(5)中的例子相对于例(4)其意义范围更广了,张亚冰提出这“更充分体现了‘副量词义的历史演变的轨迹,泛化的作用显而易见”(1),李计伟认为这是由“合二为一”进化为“合多为一”,因此例(5)中的“餐具”是指由多个不同的事物所组成的成套的东西。例(6)中的例子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基本层次范畴,以此来表达引申义,“嗓子”喻指人的声音,人发出声音不仅是要靠嗓子,还需要器官、声带、口腔的配合。
由此可见,量词“对”“副”在对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虽然都趋向于选择成对或成套的事物,但其中仍有细微差距。①量词“对”所适用的具体事物类名词范围较广,包括人、动物和事物。量词“副”所适用的具体事物类名词范围较窄,主要是事物。②量词“对”“副”修饰的名词所包含的数量不同。“对”后的数量一般为二,而“副”后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③量詞“对”所选择的成对事物名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量词“副”所选择的成对或成套事物名词是缺一不可的。④量词“副”在修饰名词性成分时比量词“对”有更深层的引申义。
2.量词“对”“副”对抽象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
量词“对”“副”在对抽象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有较大差别。例如:
(7)肯定与否定是一对相反的概念。
(8)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管理认识的一对基本范畴。
(9)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
(10)到了深圳大学,一副欣欣向荣的场面,学生的精神面貌跟内省完全不一样。
例(7-8)中体现了量词“对”倾向于选用“概念、范畴”这些与人的思维产物有关的抽象事物类名词,比如“一对提案”、“一对结构”等。例(9)中体现了量词“副”选用“……的样子”,例(10)中体现了量词“副”选用“……的场面”,我们可以认为量词“副”还能够修饰一些情况、场景,比如“一副烂摊子”。
由此可见,量词“对”“副”在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促动下具有了称量抽象事物的能力,但在对抽象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别。①量词“对”倾向于选用与人的思维产物有关的抽象事物类名词。②量词“副”则主要用于修饰面部表情和情况、场景。
(二)意象图式
Ungerer&Schmid(1996)提出,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认知语义学的六条原则告诉我们,语义要素由空间结构构建起来(而非根据某些规则组合在一起的符号)。
1.“对”的认知演变以及意象图式
《说文解字》认为“对”的本义是“应答”,原指一个动作,随着“对”的进一步语法化,逐渐演变成一应一答的两个各自独立的事物,最后又可以修饰“母女、父子、夫妇”等名词。结合上文中“对”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用意象图式这种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对”表现出的是功能上的配合性,即配合图式。
2.“副”的认知演变以及意象图式
《说文解字》认为“副”的本义是“用刀剖开”,在“副”的虚化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剖开”的意义,尤其是体现在“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上。“副”常用来修饰“眼镜、手铐”等,“眼镜”和“手铐”通过中间部分连接起来,一旦拆分开来就无法发挥其整体作用了。用意象图式这种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副”表现出的是功能上的融合性,即融合图式。
还有一些例子值得我们去关注:
(11)这一次是他的老婆,但是,她拿来的耳环是一对耳环中的另外一只。
(12)“他就缺少一副耳环和衔在嘴里的短刀了,”思嘉想。
例(11)中是为了突出一对耳环中的另外一只,体现了耳环的独立性,例(12)中则是突出两只耳环作为一副配饰,体现了耳环的整体性。
在不同的情境背景下,人们常常会选择不同的属性加以突显,以达到自己的认知目的。所以要想选用准确的量词,还需依据当时的语境。
三、结语
汉语量词十分丰富,我们在此主要讨论了“对”和“副”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限制,并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邵敬敏(1993)说,“对”着眼于两个独立却又对立统一的关系,“副”着眼于内在联系,已构成了一个整体(2)。我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对”突出功能上的配合性,强调对立统一,而“副”突出的是功能上的融合性,强调内在联系。希望我们所探讨得出的这一观点有助于为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思路,更能将其运用到本土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
注释:
张亚冰《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王冬梅.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56-60.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48-51.
[3]袁毓林.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J].中国语文,2004(3):195-208.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2月:181和212.
[5]张亚冰.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63.
[6]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72-77.
[7]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18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