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组讨论效率“四策略”
2019-08-27许春燕
许春燕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教师应做到精设讨论问题,指明讨论方向;捕捉讨论时机,明确讨论思路;关注讨论情况,确保讨论质量;搭建讨论平台,推进讨论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讨论;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3-02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占据了教师的内心,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等关键词被反复强调。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十分重要。但是,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摸清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没有明确指引小组讨论的核心问题等,使得一些小组讨论一直徘徊在问题的表层,甚至还出现了“课上激烈讨论,课下茫然无知”的现象。这样的讨论不仅无效,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是一种“伪讨论”。那么,什么样的小组讨论才是高效的呢?
一、精设讨论问题,指明讨论方向
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明白,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小组讨论的,只有抛出适宜的问题,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打开思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所以说,能否有效讨论取决于教师设置的问题。
(一)预设针对性讨论问题
教师应精心选择,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问题要设计得小而精,让学生能具体地表述;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尽量提出可以发散思维的问题,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一路花香》这一寓言故事进行教学时,事先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一路花香?”课堂上,问题刚一提出,就有学生抢先回答:“是破水罐里渗透出来的水灌溉了路边的花,才有了一路花香。”也有不同的声音:“是挑水工在破水罐边撒下了种子才开出了花朵,有了一路花香,所以是聪明的挑水工的功劳。”双方的观点都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赞同。于是,教师及时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学生们据理力争,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试图说服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在讨论持续胶着时,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没有种子,会有一路花香吗?”学生表示否定。“如果没有水,会有一路花香吗?”学生也表示否定。学生犹如醍醐灌顶,领悟到是挑水工和破水罐共同造就了一路花香。
(二)设计思辨性讨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灵活地采取“煽风点火”的方式来营造活跃积极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可以引发多方向思考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若出现一种意见占压倒性优势时,其他的意见可能会被埋没,这时教师也要及时把控好讨论方向,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课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讨论:“爱因斯坦这个人到底伟大吗?”起初,学生纷纷表示爱因斯坦很伟大,因为他的许多科研成果都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时,教师提出:“有同学持有不同的观点吗?”并反问:“他如此伟大,那么为什么穿戴不整洁,房间也不整理?”通过教师的反问,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单单从科研角度来说,他确实十分伟大,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从生活角度来看的话,爱因斯坦也没那么伟大,他不会穿戴,连房间都不会收拾,几乎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他却做不到,甚至连一个小女孩都比不上,这样的人怎么说得上是伟大?”两种意见相互碰撞,讨论也更加激烈,教学效果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二、捕捉讨论时机,明确讨论思路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是一场走向未知世界的旅行,遵循固定的路线不会发生激情的碰撞,走近憧憬与未知才会得到意外的收获,邂逅美丽的风景。”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单一过程,还是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一段历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共赴的一场旅途。
例如,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为了塑造公仪休当官两袖清风的形象,特意举了他拒收别人送的两条鱼的事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指出:“公仪休为百姓和国家夜以继日操劳,别人为了感谢他的付出,好心送鲤鱼给他补补,这合情合理。”听到学生的疑惑,教师思索片刻后提出:“大家的想法也十分在理。那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文中管家对主人究竟是什么‘心意呢?”
通过回顾课文,小组成员经过深思熟虑后纷纷表达出各自的见解:
“文中说管家满脸堆笑,那就说明他这个笑是装出来的。”
“管家满脸堆笑说明他是心里有鬼,不怀好意。”
“公仪休的做法是对的,这样的礼物不应当接受。”
学生通过对课文提出疑问,再积极主动地去思索探究,通过分析和回顾课文,得到了启发和感悟,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小组的相互讨论分析中,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升华和重组。
三、关注讨论情况,确保讨论质量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存在的。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去聆听学生的意见,要努力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与此同時,教师还要关注讨论情况,不让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进行教学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阅读课文后,你觉得汤姆的父亲是不是傻?他是不是一位好父亲?”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充当着反面角色,问学生:“一条鱼有什么了不起的,何必这么斤斤计较。两个小时而已,无伤大雅嘛。父亲让汤姆把鱼放掉,在汤姆心里埋下了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却指引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讨论。在大家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得到了加深,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搭建讨论平台,推进讨论深度
教师要怀揣着敏锐细致的心去引领学生积极研究自然、生活以及文化,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到启发,将生活同语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为了在锻炼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家乡的环境问题,教师在总结全文时顺势提出:“我们大家其实和云雀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沙漠能变成绿洲。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得益于家乡建起了一座座厂房,但是这些工厂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些污染。那么,工厂的引入究竟是好是坏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工厂数量的增加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这有什么不好?”有的认为:“工厂数量的增加使得排放的废弃物增加了,严重污染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环境污染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还有的认为:“工厂数量增加是好的,但是工厂应该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要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这才是双赢!”
讨论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得到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课堂问题也将得以有效解决。
总之,小组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将他们活跃的思维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学生的能力将得以培养。这些能力将伴随着学生以后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