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想妙得: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意象思维

2019-08-27沈灵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儿童

摘   要:儿童的意象思维是儿童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儿童最本真的内在心灵世界的展现。文章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儿童的意象感受,发展儿童的意象思维,以帮助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畅、自由地迁想,妙得出灵动传神的作品,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关键词:儿童;美术意象;意象思维

作者简介:沈灵,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教师。(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083-02

从儿童提笔作画的那一刻,便是思维的开始,儿童绘画的表达,其实就是其对事、物意象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在随意涂鸦,还是有意识地作画,都是在释放心中最本真的认知,是其独特的意象思维的展现。笔者认为,儿童所具有的意象思维,也是人类一切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只有不断地发展意象思维,才能有效实现创作能力的提升。齐白石先生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都是对绘画中如何运用意象思维最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意象思维,尊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表达,关注儿童创作的具有儿童特色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紧跟新课改步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

一、儿童美术思维的“象”和“意”

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是将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加工、选择,再加入自身情感和判断的过程。这种寄托着小画家独特情感而创作出来的主观形象,就是意象。意象带给儿童美术的是自由的联想和灵动的智慧,可以使儿童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儿童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象”和“意”,都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表达。

1. 儿童笔下之“象”。儿童笔下的形象也不像大人眼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具有成人化的透视、空间和比例,也绝不是哪个具体的人物或动物,而是儿童由生命内在所发起的感受到的意识之“象”。比如,在二年级美术课《动物朋友》中,教师给出的画题是对照动物图片进行造型表现。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在面对这样一个近似写生的主题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示范,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由眼从心而画,最终创造出造型灵动的“象”。

2. 儿童画中之“意”。儿童思维的特点就是非常意象化,作画时他们常常把主观情感带入客观对象的迁想妙得,将自己也置身于画面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公,画动物就成为喂养动物的小主人。在儿童的画里,小朋友能和动物做游戏,动物可以说话,云也会有表情,车也可以飞在天山,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力。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之意,是由心生发、抒发情感的本真之意。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意象思维方式下,强调自我的感觉,有夸张的想象,有自由的线条和随性的色彩,这份儿童世界的天真与稚趣,需要教师加以精心呵护,是任何高超的作画技巧都不能代替的。

二、反思儿童美术创作的“失意”

调查发现,儿童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也存在画面内容相似、简笔画式的造型、过于成人化和缺乏新意的“失意”等现象。笔者认为,儿童所画出有创意的作品,是其基于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的结果。但儿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却深受教师教学、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教师的示范是否有效。调查发现,儿童在表现物体的形态时,他们会有意识地用线条对照实物进行直观思考和描绘,但教师却往往会忽略儿童这种直觉、顿悟的思维,而进行程式化、规则化的示范。比如,儿童的画往往以小鸟、花和大树为背景,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受思维定式影响,只能照搬老师的方法跟随范画,因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儿童有画不像的自由。儿童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性的,他们会在心灵中生发情感,而成人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他们会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与儿童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创作时,就不应把关注点放在像不像、准不准确上,而应关注线条里的勇敢挥洒,关注画面中的真情流露,从而鼓励其大胆表达内心的意向,并实现自由创作。正如杨景芝教授所说,大人们以像与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画标准,并不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方面考虑,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成人对儿童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儿童作画的这份自由需要在成人的肯定和赞赏的眼光中找到勇气。

三、引领儿童意象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要发展儿童意象思维,就不仅要进行技能技法的传授,还要引导儿童掌握思维的方法,使之能自主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的,是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还要正确评价儿童的美术表现,尊重儿童的自主表达,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掌握自主的思维方法,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态度,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尊重儿童的意象表达,树立美术自信。儿童画是儿童意象思维的产物,正是这种直觉的毫无保留地展露,透视着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独特的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他们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美术工具,占领图画纸这一方大大的艺术领土,或小心翼翼,或大胆奔放,从而展现自己的意向。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思维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加自由的展示空间。实践证明,正确看待并理解儿童的绘画,尊重他们的意象表达,可以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乐于分享自己的内心,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从而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2. 丰富儿童的意象感受,激活艺术灵感。儿童的艺术创意来自于对意象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因此,帮助儿童形成丰富的心理意象,有利于他们更快速、更自如地进行美术创作。

其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媒材,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宽儿童对事物意象的感知,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美术课有其学科特性,在课堂上,学生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美术工具,体验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做手工、玩泥巴、撕纸贴画等,教师在美术课上变换各种花样,刺激学生在视觉、触觉感官上的多样感受。

其二,创设故事情境,用儿童的语言丰富儿童的世界。儿童都喜欢听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例如,在认识图形的一系列课程中,引导学生在画面中讲故事,将单个的图形创意进行融合,在脑海中产生的意象不只是单个的存在,还串联在鲜活的故事里,思维之线就能充盈不断,从而为笔下之线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比如,圆的乐园、方的房间、三角的金字塔……儿童笔下绘制出了风格各异的童趣故事。教师在课堂中引用绘本、故事,帮助学生建立故事性思维,使其所观察的客观事物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对象,而是有感情、有对话、有个性的生命体,儿童在赋予意象情感和生命的同时,也唤醒了自己思维的潜能和创造力。

儿童也是艺术家,把他们创作美术的构思活动用“迁想妙得”来比喻,意在强调儿童的意象思维是一种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迁入客观对象的思维过程,创作出的是富有情感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儿童的意象思维,引导儿童感受内在意象,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从而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能够流畅、自由地迁想,唤醒对美的感悟,妙得到生动的作品、快乐的体验和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王红燕.意象之美:儿童美术创作的本真回归[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2] 李國芳,周增炎.儿童意象美术的特征与图式训练[J].文艺研究,2010,(5).

[3] 李力加.观物取象,自主表达[N].美术报,2013-10-12,(4).

[4]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选购儿童强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