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该如何站位

2019-08-27吴苹罗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困难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吴苹 罗然

〔关键词〕家庭教育;困难;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2-0074-03

我是一名初中的心理教师,同时也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相比很多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厘得清清楚楚的同龄人,我绝对是一个超级模糊体。我喜欢和家人分享我的工作,也时常会在工作中带入我对生活的思考。最近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触动了我对自己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思考。這是一个关于一根“扎心”的橡皮筋的故事。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哄我刚上托班的女儿睡觉,黑暗中我们相互依偎准备入睡。“小奇拿走了我的橡皮筋。”女儿突然略带哭腔向我控诉:“她和老师说我的橡皮筋是她的,还把它放进书包拿走了,可那是我的……”经女儿这么一说,我想起来早晨上学前她的头发是我亲自给她扎的,但下班回家后,我看到她头上的橡皮筋确实不是我原先给她用的那根。

不过这样的事情,之前也有发生,所以我并没有在意。其实,女儿很少和我主动提学校里的事,即便是我好奇想了解,也常常是她忙着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会我的问题。所以,当她主动和我说她的橡皮筋被别人拿走了时,我内心一阵惊喜——她会和我主动交流了。我轻轻地将她揽进我的怀抱,温柔地亲亲她的额头、拍拍她的后背,安慰她道:“妈妈答应你,明天帮你问问老师看是怎么回事,好吗?”黑暗中,我能感受到女儿在委屈地点点头。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看到女儿照旧在自己的游戏区开心地玩着。爷爷告诉我他去接女儿的时候,看到她一直在哭,眼睛都哭肿了,一副很伤心的样子,听老师说好像是因为什么橡皮筋的事情……我这才突然意识到:糟糕!我忘记昨天晚上答应女儿的事情了。此时,女儿跑了过来对我撒娇说:“妈妈,小奇拿走了我的橡皮筋。”“对不起,宝贝,是妈妈的错,妈妈今天忘记帮你问了。对不起,是妈妈的错。”我连忙给孩子道歉。考虑到孩子对此念念不忘,可能是物权意识发展的表现,我接着说:“要不我现在帮你问问小奇的妈妈吧?”我打算好好保护女儿的物权意识,但考虑到老师已经下班,而且孩子们都回家了,小奇又是我们之前的邻居,所以我决定直接问问小奇的妈妈。于是,我拨通了小奇妈妈的视频通话,小奇妈妈说:“小奇之前从来不扎头发,但今天扎了一个小辫子回来。”她把小奇头上的橡皮筋拿过来一看,果然和我那天给女儿扎的橡皮筋是一模一样的,便答应第二天上学时送回来给我们。通话结束后,我满意地抱了抱女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她开心地笑了。

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不曾想,小奇的妈妈后面给班主任打了电话,建议老师加强对小朋友个人物品的管理,避免小朋友拿错出现矛盾。没过一会儿,女儿班主任的视频电话过来了。她说那根橡皮筋是一个误会,小奇头上的橡皮筋是另外一个班的老师帮她扎的,并非我家女儿的,只是刚巧橡皮筋是一模一样的而已。她不希望我们两家因为橡皮筋的事情不愉快,老师还解释说我女儿的橡皮筋可能是她自己取下来玩弄丢了,或者是班上小男孩调皮拿去玩了,让我这边好好和女儿沟通一下。没想到一根橡皮筋还会出现这么大的曲折,虽然我对老师的解释还有很多疑惑,但想想不就一根橡皮筋嘛,不必太较真,于是便答应老师好好和女儿沟通。可是挂了电话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内心对老师的说辞好像无法全然接受,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有点迟疑了,我该怎么和孩子解释呢?

坐在一旁的我先生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他说:“你如果不相信老师说的话,明天就去学校找老师当面问清楚啊!如果说老师说的是事实,那你要打消对老师的不信任,因为你的不信任会影响女儿对老师的信任,不利于她的学习发展。如果说这个老师信口开河,把A说成B,那说明这个老师人品有问题,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老师呢?那样的话,我们就要求换老师或换班!”先生的这番话瞬间将橡皮筋小事引爆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万万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升级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本来应该扎头发的橡皮筋,此刻让我感觉有些扎心。

一根小小的橡皮筋,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真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物权意识发展的重要象征,也可能是一份重要情感的寄托。现在橡皮筋弄丢了,这甚至还可能牵涉到老师的相关问题,作为家长,我到底该怎样处理才是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的呢?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我这接受过咨询的一对母女。

来访的女儿是我们学校8年级的在校学生,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具体的表现是不愿上学,一想到要上学就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无法走出家门。即便是勉强来到学校,也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常常因各种身体的不适只能回家休息,目前休学在家。在咨询中得知,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曾两次转学。最初一次的转学原因是当时外婆送给自己的一串手链被班上一名老师的得力班干部同学强势抢走,去找老师评理却反遭诬陷。孩子回家后将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告诉了父母,父母为此十分担心,多次找学校老师理论,不想却造成了矛盾升级,最后自己选择愤然转学。转学后孩子因适应不良又转了一次园,最后勉强幼儿园毕业进入了小学、初中。虽然后面没有再转学,但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一直存在,总是觉得同学们对自己不友好,不接纳自己,始终无法融入学校生活。长期积攒的情绪到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期爆发了,最终出现了抑郁,甚至有想要放弃生命的消极观念。

作为父母,关爱、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一旦越界,关爱也就变成了溺爱,保护也就变成了袒护。“一切为了孩子”的出发点并不意味着带来的一定是正确的举措。在这个个案中,我看到了这个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站位不清过度卷入的后果: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孩子产生了受害者心理,让她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世界,这不仅影响了她的自尊感、安全感,还在不经意间削弱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了孩子应对困难的心理能量,从而难以适应生活的各种挑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关爱、保护孩子的同时,更要帮助孩子发展出他自身的能力。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我们会本能地想要保护好孩子,希望尽己所能地帮助孩子扫清成长路途中的障碍,让其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所以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竭尽全力地想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人生路上经历各种坎坷与磨难是必然,作为家长站位要高,视野要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与上述个案相反的是,有些家长过分迷信“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相当理性自律,善于内省,遇事喜欢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确实无法前进向家长寻求帮助时,这类家长会立马站到孩子的对立面,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自身的问题上。“一定是你哪里不对……”“肯定是你先惹了别人……”轻则长篇大论对孩子好一番说教,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摆事实、讲道理、给建议;重则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先对孩子好一顿训斥。

“什么事情都是我的錯!”咨询室里小伟哭得泣不成声:“在他们眼里我什么都不是!”

小伟:我就是一个废物,没有人喜欢我。

咨询师:你被同学欺负,那么痛苦,为什么不和你父母说?

小伟:说了也没用,说了他们也只会认为是我的问题,说我只会为自己找借口。不说,至少在他们眼里我还没有那么难堪。

家长的如此站位是在将孩子往外推,孩子会感到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无法和家长沟通,逐渐不再尝试向父母吐露心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就逐渐拉开了。多次的求助若换来的不是温暖的理解与支持,而是冰冷的说教或拒绝,甚至是炽热的拷问,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闭嘴,多说无益又何必自取其辱呢?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即便是遭遇恶性霸凌或无情性侵等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时,依然愿意选择自己一个人独自去面对这个孤独的世界,因为她的心门早已被关上了。

可见,作为家长,当孩子向我们诉说她的困难与遭遇时,如何准确站位是需要慎重思考、仔细衡量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的举措一定是给孩子赋能,帮助孩子发展出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康纳(Connor)认为“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心理弹性是孩子实现自己解决问题首先要发展的能力。通过以上事件的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孩子赋能。

一是要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并体验到控制的感觉。情绪的表达受生理刺激影响更多,情感的表达则主要受认知的控制。在孩子的眼神、语气甚至动作中,都会有情绪的直接表达,典型的情绪比如快乐、伤心、失落、兴奋、愤怒等小孩子都已经有了。孩子要自己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建立情绪与情感的连接,用更高级的交流方式——比如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并赋予情感的含义,将情绪的表达控制在情感传递的范围之内。

二是要让孩子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地认知并接纳自我。自我概念的确立,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是什么,或者我们是谁。自我意识的不断组合,叠加稳定后才会形成自我概念。在单一的、孤立的困境和挫折面前,可能形成片面的、错误的自我意识,从而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全面地、一致性地认识自我,才是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以某一个挫折、某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正确地认知并接纳自我,才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

三是要让孩子有意志力和责任感。罗伊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意志力是高级认知功能,我们通过它能够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各种困难。浮现在意志力表面上的是责任感,没有责任感,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只是纸上谈兵。

四是要让孩子有决策和行动,发展内在的价值体系。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决策后面都跟着行动,孩子的行动是他/她决策结果的直接表现。以什么标准进行决策,参考什么依据开展行动,最终会发展成为孩子的内在价值体系。帮助孩子明确决策的标准,体验行动的依据,也是赋能给孩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是要让孩子有可信赖的支持对象,信赖自己或者信赖他人。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孩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其实,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数量跟他/她可信赖的支持对象的数量有关。孩子足够信赖自己,他/她就会有尝试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勇气。孩子拥有值得信赖的他人,包括父母亲人、同伴老师等,他/她才会在勇气耗尽时有新的能量,最终解决问题。

明确了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目标,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拿我女儿这件事情来说,其实那根橡皮筋到底是谁的并不重要,老师说的话是真是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如何在与女儿沟通中给她的内心以能量。

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家长倾诉,这份信任与开放我应该给予肯定。我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述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她,鼓励她将弄丢心爱之物的情绪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被接受的。家长的接纳会促进她对自我的接纳,家长的尊重也会促进她自尊的发展。

在孩子充分表达完情绪之后,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需要我为你做点什么?”“你现在需要我做点什么让你好受一点……”通过这样的询问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平复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孩子在述说与表达中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事件中对问题的处理变得敏感,学会承担自我的责任,提升孩子的自我引导能力,还能让孩子产生自己做决定的自我控制感,在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同时让她更加信赖自己。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在给那对母女做咨询时,觉得自己对家长的指导已经很具体、很到位了,但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才发现我虽然知道要给孩子赋能,但究竟要赋什么能,具体如何赋能,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因时因事去仔细权衡,做出最有利于促进孩子发展的决定。感谢此次橡皮筋事件,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觉察与思考。

希望通过此文能够给予在孩子面对困难时不知如何站位的父母新的能量,让本应扎头发的橡皮筋,不再扎心。

(作者单位:上海市莘光学校,上海,201100)

编辑/刘永胜

猜你喜欢

困难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