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019-08-27林贝傅如凤陈爽黄瑜
林贝 傅如凤 陈爽 黄瑜
〔摘要〕文章以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为例,介绍了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从“需求分析、课程资源评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多个方面介绍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2-0071-03
学校心理社团是由学生组成的优秀团队,从学生中选拔心理素质较好且有助人意识的学生,并且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一职。自2016年起,我校(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下同)成立阳光心理社团,借助兴趣课的平台,开设心理兴趣课,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社团活动,每学期有30课时左右。为了充分利用好我校兴趣课的平台,保障心理兴趣课的质量,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发心理社团校本课程既能保障兴趣课的开课质量,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老师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拟从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切入,具体阐述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以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教学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需求分析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困惑、烦恼、冲突,不仅妨碍自身良好人格的形成,也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麻烦或困扰。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阶段就已滋生。现阶段,我校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由兼职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但仍难以满足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需求。通过开发心理社团校本课程,提高社团成员心理素质以及朋辈辅导能力,有利于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充分发挥心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
(二)教师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校已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并利用每周三节兴趣课,开设心理兴趣课,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社团活动。虽然心理兴趣课有序开展并深受学生喜爱,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心理兴趣课尚未形成科学体系,并且在如何培训学生的朋辈辅导能力、检验兴趣课是否有效等问题上仍有待研究。将心理社团的培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成果,既能保障兴趣课的开课质量,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以“倡导人文精神,创办幸福学校”为目标,坚持“让教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的办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并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当中。2017年,我校被评为“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社团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力凸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服务全校师生。
二、课程资源评估
1.实践基础:充分利用我校每学期40余课时的兴趣课平台,由专职心理教师有计划地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以及开展社团活动。
2.人员基础: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由专职心理教师以及持心理健康培训A证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组成,包含语、英、音、美等各学科的教师。这些教师多有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教学经验丰富,同时已承担了市级研究课,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我校多位教师均成功主持过各级课题,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指导和培训。
3.场地基础:我校设有团体活动室,为社团活动及课程开展提供专门的场地。
4.物资基础:我校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目前,已引购华师智为心理测评系统,用于对学生的专业心理测评。
三、课程开发目标
(一)總体目标
1.学生层面:提高社团成员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社团成员的助人意识与助人能力,在同学当中发挥有益的辐射作用。
2.教师层面: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学校层面:凸显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层面。第二学期:(1)提高社团团体凝聚力;(2)提高成员自我心理素质。第三、四学期:(1)觉察同学中存在的异常现象并及时向老师反馈;(2)在同学当中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3)运用所学心理知识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2.教师层面。(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素养,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能力;(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4)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校层面。(1)体现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我校社会声誉;(2)打造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项目;(3)解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由点及面”的网络体系,有效进行危机干预。
四、课程内容
第一阶段的课程以成员的“心理建设”为重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设计了多个板块的内容,包括“团队熔炼、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绪辅导、学习辅导、生命教育、职业辅导”等。
第二阶段为了让社团成员胜任心理委员的工作,从心理委员的四个角色入手,分别开展培训。此外,还增加辅导实践环节,提高成员的运用能力。
五、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样式。具体如下:
(一)讲授法
在心理活动的开展中,需要通过讲授对活动的内容、形式、规则等进行详细介绍;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升华。
(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该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获得感悟和心理的成长。
(三)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或者模仿生活中的角色,重现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得反思、感悟和成长。
(四)游戏活动法
以游戏为中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露自己,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和感悟。
(五)故事熏陶法
通过讲述故事促进学生从故事中收获积极的力量。
(六)心理测验法
运用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
六、组织与实施
1.课题小组每学期应编制相应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纲要、活动参考方案以及配套课件。
2.教导处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聽课评课,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检查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3.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收集整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料,做好每个学期末的课题研究小结工作。
4.每学期末,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编制的检查与平均工作。
七、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二)管理保障
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对校本课程编制的检查工作。
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对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三)人员队伍保障
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外出学习、定期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四)实施经费保障
拨出专项经费,对校本课程在实施上给予适度的支持,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八、课程评价
(一)评价目的。1.激励学生的发展;2.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3.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有效开展。
(二)评价原则。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3.素质培养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4.全面性原则。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内容
1.对校本课程设计的评价。从课程开发的意义、目标、内容评价等角度确立评价指标,采用访谈法的形式评价校本课程的设计。
2.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听课教师通过听课评价以及学生的填写问卷评价相结合,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问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评、自评以及同学评三个方面结合。
参考文献
[1]吕经纬.核心素养培育视觉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D].沈阳:沈阳大学,2014.
[2]卢远,潘杰宁.基于同伴教育理论的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机制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1(6):85-87.
[3]邓公明.中小学心理课的常见教学方法[J].江苏教育,2017(40):54-56.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惠州,516000)
编辑/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