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08-27孟庆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而且在于促使其以积极的生命姿态投入现时与未来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创新课堂融入模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增加活动体验以及整合生命教育资源路径出发,构建生命教育新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当前大学生在入学前普遍接受了较好的基础教育,他们适应能力强,网络使用能力较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由于生活环境较好,他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心理素质较弱,抗压能力较低,尤其欠缺生命意识,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少生命情感。如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6年震惊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凌辱门以及北大弑母案等,高校校园中自杀、暴力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也体现了当前的传统教育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匮乏。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健康生活”即强调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又蕴含了重视生命,关爱生活的意蕴。“健康生活”是其他核心素养的保障和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健康生活”与其他五大核心素养一起提出,也向教育者指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2018年7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學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的统一,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心态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

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是课程,课程也是高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实施生命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激发生命热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直接且有效的路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20世纪20年代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开始受到美国学者的关注,到了20世纪50、60年代,死亡教育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直到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其著作《生命教育》一书中详细探讨了人的生命发育和生命健康教育思想。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小学校就已基本普及生命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包括道德教育、婚姻与性健康教育、爱的教育、生存教育以及善待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将港台地区生命教育中的悲伤辅导、生死教育以及宗教伦理等内容引进到了中小学,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制定了生命教育的三种标准: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各地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多套生命教育配套教材。相比之下高校生命教育则发展缓慢,除少数高校以专题讲座、设置校本课程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外,多数高校的生命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专家学者呼吁,要重视各学段生命教育的衔接,尽快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构建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所有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属于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这一点对于一些准备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生命的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无论这些大学生当时经历了什么,心理压力有多大,或是年轻的冲动有多难以控制。如果对生命怀有足够的敬畏和珍惜,许多大学生会在酿成大错之前冷静下来,许多大学生极端事件是可以避免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标就是自由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

从教育内容上看,生命教育发展初期的时候,其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死亡认知教育等。让学生知道并理解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规律,利用规律。随着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逐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理论体系。在基本的生命认知、安全知识、死亡认知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生命关系的知识,比如如何处理好生命与个体、与家庭、与社会、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等。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生命认知教育

生命认知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全方位、系统的、多角度的认识、思考与感受人的生命,探究生命的真谛,正确认识人的生命成长阶段上必然经历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感受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目标,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潜能。死是生的对立面,完整的生命认知教育中还包括死亡教育,在生命认知教育中,要对死亡教育进行专题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死亡,理解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坦然面对生命的有限性,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生命情感教育

生命情感教育,即学生对生命产生情感,用情感感化生命。通过了解生命的奥秘,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知道自然界中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而认识、发现并感受生命的美好,对生命能够产生愉快的身心体验,学会尊重、平等的对待一切生命,欣赏并肯定生命世界,积极接纳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于自身,能够珍惜并爱护自己的生命,激发生命情感,迸发生命激情,挖掘生命潜质,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责任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责任,还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人活着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同时还肩负着责任与使命。承担责任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个人,属于父母,属于关心爱护她的每一个人,更属于国家和社会。生命责任教育的内容要涉及感恩教育、孝道教育、法治教育等,通过感悟生命的珍贵,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感谢周围人的关爱,增强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一名有担当的合格公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生命弹性培养

培养生命弹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弹性的生命状态,面对生命的起伏、波折能够从容面对,勇敢前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勇于担当,才能把生命进程中的危机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在逆境面前遇到的阻力越大,就会越发不屈不挠、愈挫愈奋,就一定能脱颖而出超越自我,把苦难变成财富,把不幸变成幸运。生命的弹性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创新课堂融入模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增加活动体验以及整合生命教育资源等路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课堂融入模式,思想政治课程中增加生命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国家重要大政方针的传授,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根据时下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先进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理性、辩证的视角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直面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获得体验感,培養学生的生命情感,积极追求身边的真善美,提高生命质量。

(二) 拓宽生命教育渠道,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将生命教育内容加入专业内容及社会热点以专题形式呈现,同时配合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创建一个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生命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根据当前95后大学生抗压能力弱、漠视生命等问题,可以开展以下专题教育:

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如2016年震惊全国的“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开设挫折忧患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失败、挫折、磨难是人生的重要财富,也是通往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垫脚石,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在战胜失败和挫折的过程中实现的。

生死观教育。正是缺少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才会导致高校内众多漠视生命现象的出现。既要积极对待生命,也要坦然面对死亡。通过生死观教育,树立理性的生死观,珍惜生命的有限和可贵,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生命伦理,进而不断的探寻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

(三)增加实践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验生命。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实践的机会。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命教育,领悟生命的价值内涵。

比如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户外活动,增加大学生的困难和挫折体验,培养苦难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学习生存技能,提高大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平等地看待生命世界,增强生命责任感,体验关心与关爱的价值;利用节日、纪念日契机,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学会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真谛;参观看守所、敬老院、丧葬礼仪等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情感,树立法治意识,维护生命尊严,反思生命,树立理性的生命观。

(四)整合生命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将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整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生命教育实践场所,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活动体验感。

家庭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家庭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子女做出一个良好的表率,养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有意识的引导子女了解并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成长过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了解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及时解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务部门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工作,将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

生命教育已经受到高校教育者的积极关注,愈来愈多的高校教育者在探索建立与中小学相衔接的高校生命教育路径,这是“人的时代”对于“物的时代”的超越。但是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作,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策略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清田.课程领导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2] 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M].上海教育科研,2015(4).

[3] 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4-24.

[5] Bourne.D.Towards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N].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Journa1,2003(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JJKH20180412SZ)研究成果;吉林省高校科技与社科“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模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0494JY)研究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GH18007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庆楠(1987.08- ),女,吉林吉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