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
2019-08-27刘苏玲
刘苏玲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相对于西方歌剧来讲起步较晚,虽然也将近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中国歌剧在其诞生之初到发展过程中却历经了与新中国建立时的磨难与坎坷,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国民族风格,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歌剧未来创作前景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歌剧的诞生;西方歌剧的影响;发展的前景与规划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戏剧(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文学(诗与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设计背景与道具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声乐方面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交响乐团的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的群舞、双人舞、独舞等组成(有时也用道白和朗诵形式)。早在古希腊的舞台戏剧中,就有合唱人员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旋律演唱的形式出现;歌剧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西方经历了四个世纪之久的发展与沉淀。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歌剧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本国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于西方歌剧艺术特色,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需求、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道路。
一、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歌剧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2.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和奇迹剧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3.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4.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5.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調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到了三十年代,由田汉先生和聂耳先生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的歌剧之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歌剧创作多以抗战题材为主,1945年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成为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它是西方歌剧转化为民族文化并与传统戏曲现代化相融合的一种新形式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以及现实生活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歌剧创作基于民间音乐及传统戏曲的基础,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的经验,深入群众生活去寻求创作题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歌剧创作进入多元化,这个阶段延续至今。歌剧在我国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它与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极为相似,其次是因为它是在中国民间音乐与外国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因此才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继而得以发展。
二、中国歌剧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构成
中国歌剧属于严肃戏剧范畴,总体风格是庄重典雅、富丽堂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演出场所大多在大剧场,观众也大多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也是在一种雅文化的“交流场”中互动的。更为重要的是,歌剧本身的审美特征,便具有高雅的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未来歌剧创作与发展的方向。未来歌剧创作在题材选取上,要贴合时代性,弘扬社会主旋律,反映人民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贴近现实生活,以时代塑造性格是中国歌剧未来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方向,因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也是中国歌剧发展走向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艺术构成上,歌剧是综合性艺术,以声乐为主。歌剧的声乐艺术,又属于“美声唱法”,“主要是指18世纪到19世纪初意大利盛行的一种注重声音华彩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者具有强烈戏剧效果的歌唱风格”。此种“唱法”,属于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范畴。不仅发声科学,而且有一整套严格的声音训练方法。其声乐艺术,也显得高贵典雅、厚重多彩,许多歌剧的选曲,都成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传唱,堪称声乐艺术的经典。在中国歌剧艺术构成上民族化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民族化”是艺术构成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包含着民族理想。中国歌剧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必须具有民族化特征。
当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着文化的相互融合急剧加速。我们中国的歌剧发展也可以从这种文化的交融中汲取充足的艺术营养,借鉴西方歌剧创作中的优秀经验,来填补我国歌剧创作的空白,丰富其中的内容。在未来中国歌剧的创作中,保留我国的民族特点,再取西方歌剧创作之长处,既丰富了我国歌剧创作的手法,增添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也打破了民族特点的片面性与狭隘性。
中国歌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内容,又要向西方歌剧借鉴宝贵的艺术经验,在借鉴中求发展。以西方歌剧的基本音乐结构、体裁等为歌剧创作的基本体系,以中国民族的风格及文化为填充,努力寻求能够得到全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认可的一种中国歌剧模式。在歌剧的创作中坚持我们中华之魂,汲取中华大地所给予的营养,才能使我们的歌剧终将站在世界歌剧殿堂的顶端。
参考文献:
[1]刘庆苏.歌剧艺术发展史(上、下)[M].北京:中国歌剧出版社,2012.
[2]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J].北京:人民音乐,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