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2019-08-27李华张艳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李华 张艳梅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产生巨大作用,只有更坚定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无产阶级领导世界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化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大众化”顾名思义,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也就是“符合人民群众的诉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普及,推动马克思科学理论和价值观、世界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了解。在思想上武装人民的头脑,在行动上指导人民的实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而激发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热情和动力。而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远远不够,当前主要集中在党政人员、院校教师等领域,这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广泛性并不匹配。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武装人民头脑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缺乏认同和了解。在马克思主义践行时容易产生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生搬硬套现成的原理来处理现实问题,或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指导实践,违背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甚至还有部分人强调所谓的实用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处,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在网络化的时代里,如果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信仰或是信仰不够坚定,就极易受到西方鼓吹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产生一系列错误的认知。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来有效的指导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内化为精神动力,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有效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塑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侵蚀当代青年的思想。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的文化渗透,鼓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企图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将中国“西化”。这些举措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多變性、选择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方面更加多元。在这种不容乐观的环境下,保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及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思想宣传的重要关口,在更广泛领域内,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引导人民群众认知世界,约束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好地将思想信念转化为行动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力量。

(三)稳步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助推器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能否真正实现大众化,关乎到这一伟大目标是否能实现。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来自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显示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因此,我们必须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团结转化成建设的强大动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全民参与。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理论工作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表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很多学习者认为其理论深奥,难以理解。理论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充分利用人民群众接受度较高的形式,加大对其理论的宣传、传播,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无形中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提升其科学理论应用的灵活性。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核心利益,只有深入大众、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被广大的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过程中,需要一批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修养的思想理论工作者通过更加多样、更加符合社会审美变化的方式,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时代特色。

(二)运用新媒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手段

在新媒体高度普及的今天,其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了解时事新闻,获得思想观点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新兴媒体凭借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加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例如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红色论坛,使网站和论坛的内容贴近群众的实际,增强吸引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等传播一些新思想、新内容,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流行语言结合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语言的吸引力,加大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三)结合大众文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迅速兴起,从实质上来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从受众人数、传播范围、市场化程度,还是对大众的吸引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灵活的应用大众文化的传播特点,借助接受度更高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在人民群众中推广,通过电影、文学艺术作品、纪录片等大众喜爱的文化载体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人民群众的思想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通俗读物、文艺作品、电子读物等通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避免庸俗化、空洞化。只有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和大众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话语”。

四、结语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指导社会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相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04):58-62.

[2] 时梦芳,肖芳.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2):40-44.

[3] 吴汉全,王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及今后努力方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3):281-288+419.

[4] 周奇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4):179-183.

[5] 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07):4-7.

[6] 朱荣英.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1):16-21.

[7] 周奇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4):179-183.

[8] 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07):4-7.

作者简介:李华(1993.12- ),女,山西人,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