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中的道德概念浅析
2019-08-27徐琴琴
徐琴琴
摘要:德國作家埃里希·科斯特纳的小说《法比安》反映出了德国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大量民众失业以及人们的绝望。长期以来,道德这个属于伦理学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跟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法比安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来解读和浅析作品中的道德概念。
关键词:《法比安》;新即物主义;道德概念
《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是埃里希·科斯特纳的第一部时代批评小说,因为该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正是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且毫无保留地反映了当时魏玛共和国的衰落和纳粹主义的抬头。在小说问世之际,魏玛共和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已处于没落时期。而生活在大城市的柏林人也在秩序和瓦解状态中摇摆。1929年始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也使得德国经济摇摇欲坠,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大量裁员和兼并,失业和犯罪率由此上升,而人们也失去了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在经历了纸醉金迷的“黄金二十年代”以及经济危机之后,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如:传统家庭的破碎和开放的性爱。
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柏林。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超过两周。在这期间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他失去了他的工作、女友和最好的朋友之后,回到了故乡德累斯顿,最后为了救一个落水男童而溺亡,因为他根本不会游泳。作者曾强调:虽然此书里有性爱等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展现,但该书仍是一本崇尚道德的书。(1)其通过主人公法比安的双眼,将大城市柏林的不同社会环境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希望以此唤醒同时代人的正常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说的中心问题是道德与现存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法比安可以说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他尽是碰到一些不道德的荒唐事,从未自己做出过有意义的决定。他对名利没有追求,因为他认为他所处的社会无法提供他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在时代的漩涡中,他只能被动地向前。但他同时也洁身自好,从未丧失应有的道德。小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现社会的“不道德”状况。
——失业
《法比安》中失业可以说是社会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法比安这个人物展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小市民阶层的情况:有工作的人担心失业;失业的人难找工作。法比安在未被辞退之前从事着一份与他教育背景完全不匹配的工作:广告员。尽管母亲也为他的前程感到担忧,但她同时也清楚,在这个时代找一份好工作难于上青天。失业后,法比安的被“踢皮球”式的找工作经历也再一次表明:当时社会现状很难实现自我。
——政治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虽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但作者让不同政见的人物代表在小说中进行辩论,不同政治思潮时有体现。小说第六章有一个情节,两位不同政党追随者——共产党人和纳粹分子——开枪进行互射。这是科斯特纳对1930年纳粹党势力抬头的极力讽刺。而事实上,因为魏玛共和国经济衰退导致的政治流派的斗争正是作者有意讽刺的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方面。
——性爱
性和爱情这一方面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描写得淋漓尽致。法比安总能碰到一些站街拉客的女子,也偶尔会去一些性爱俱乐部。小说中还有许多由性爱联系起来的关系:女同性恋;得到丈夫允许召男妓的莫尔夫人;画室里面的性虐待交易等。以莫尔女士对性爱的主动追求是妇女得到解放的一类代表,而另一类女性则是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走上卖身这条道路。法比安和好友拉布德虽然都有过或长或短的爱情,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无关爱情的性生活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迷茫。
——媒体
科斯特纳在《法比安》一书中对报纸、广告和技术的进步的进行了无情地评判。报纸对法比安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他通过报纸获得新消息,他跟报社编辑有联系且曾试图在这一行找工作。但报纸这一当时重要的媒体却未能承担起报道事实的责任。书中有一情节:报纸排版缺少内容,竟可以拍脑袋编造出一条莫须有的新闻。新闻业保持客观中立的道德要求在经济面前也无法保持。
法比安在一个充斥着乞丐、妓女与骗子的大城市中游走,这是一个充斥着自私、犯罪、贫穷、变态的社会。孩子和父母、警察和工人、左派和右派、租客与房东之间均有矛盾,甚至连夫妻爱人之间也无法和平相处。尽管如此,我们的主人公仍坚持着他所认定的道德观念,并且给他人以温暖:他爱她的妈妈和好朋友拉布德;他为流浪的发明家提供住处;他在商场解救为父亲生日而偷烟灰缸的小姑娘;他对她女朋友的无私爱情以及最后营救溺水男童。钱和权并不能提起法比安的兴趣,然而对整个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来说,法比安就像一个到处游走且毫无目的局外人。他或许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个世界和世人走上正轨;或许他明白,积极的行动在这个社会当中只会带来悲剧和失望,所以他总是被动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个世界自己突然转好,尽管他也知道这种等待是徒劳无功的。小说戏剧化的结尾方式预示着法比安个人的“小道德”无法与整个时代的“无道德”相抗衡,最终被淹没在时代长河中。
作者借助主人公法比安的故事描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后果,对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德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货膨胀、失业、自私和无意义感,并由此展现了处于解体边缘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大城市状态。科斯特纳通过对小说中诸多不道德现象和行为的描写,凸显了以法比安为代表的这一类“道德家”在当前时代存在的无助感。他并没有直接指出哪些行为和现象是不道德的,但读者通过法比安这一主人公的引领,了解了作家笔下柏林这个城市的生活百态,通过道德和正直的主人公讽刺了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这才是作家的写作意图所在,借此以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良知。
注释:
参见:K?stner, Erich: Fabian.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 Frankfurt am Main: Ullstein 1979,S.5.
参考文献:
[1]杨寿国.克斯特纳及其长篇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J].外国语,1992(3).
[2]K?stner, Erich: Fabian.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In: Erich K?stner.M?blierte Herren.Romane Ⅰ.Werke Band Ⅲ.Hrsg.Von Beate Pinkerstein.München: Hanser 1998.
[3]K?stner, Erich: Fabian.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Frankfurt am Main: Ullstein 1979.
[4]Kolb, Eberhard: Die Weimarer Republik.München.Oldenbourg 2000.
[5]Kordon, Klaus: Die Zeit ist kaputt.Die Lebensgeschichte des Erich K?stners.Weinheim: Beltz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