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道德——浅析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2019-08-27杨俊婷
杨俊婷
摘要: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刻画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超越世俗追寻自由的伟大艺术家形象是被大众所认可的。本文聚焦于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的过程,重点探讨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分析发现,毛姆表面上写主人公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实则为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关键词:唯美;道德;《月亮与六便士》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生前曾被誉为“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侯维瑞,585)。然而,评论家对他的创作却评价不高,他自己也不无诙谐的称自己是“二流作家中的一流作家”(11)。《月亮与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以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刻画了一个醉心艺术、追寻艺术之美但忽视道德的画家形象。
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不惑之年的他突然对绘画着了迷,毅然抛家弃子,去巴黎追寻他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漂泊,他最终到达塔希提岛,在与世隔绝的丛林中作画,直至患麻风病,客死异乡。毫无疑问,对艺术的自由追求是该小说的主题之一,但本文无意于继续探讨这一话题,而是聚焦于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的过程,重点探讨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分析发现,毛姆表面上写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实则是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一、《月亮与六便士》的创作背景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1917年游历塔希提岛之后创作的。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并非与高更完全一致,毛姆在创作这一形象时加入了虚构成分。他曾说:“一个作家写哪一类的书决定于他是哪一类的人,所以最好是对他的个人经历进行一番了解”(摩根,23)。众所周知,毛姆是一个同性恋,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同性恋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公开的话还会以犯罪论刑。相比王尔德身上的浪漫主义气息,毛姆更偏向于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深知他的性取向不会被当时的社会接受,索性结婚生子(尽管是在他的妻子西莉以怀孕相威胁的情况下),婚后的他虽先后与杰拉德·哈克斯顿及他的秘书阿伦·西耶尔保持亲密关系,但他的一生都在尽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可见,道德感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占有一席之位的。
毛姆的一生可谓阅历丰富。作为一名跨越了十九、二十世纪的作家,他的思想自然会受到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同为同性恋的王尔德受早期唯美主义倡导者沃尔特·佩特等的影响,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唯美主义运动,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佩特并非完全将艺术与道德分离,他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作品中力图说明唯美主义原则与道德的一致性(陈丽,28))。身为王尔德的朋友,毛姆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一文学潮流的影响。但奉行现实主义原则的他并未完全被这一主张所折服,这从《月亮与六便士》中他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一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
小说借一名作家之口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自由的故事。叙述者在小说开头设置悬念,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伟大的人,之后便开始讲述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纵观整本小说,从伦敦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德的突出个性特点主要是“非道德化”和“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精神(胡永华,41),这是促使其“伟大”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在伦敦:为了作画,抛家弃子
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但谁曾想到,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的他在不惑之年突然有了想要画画的念头,便一声不响的舍弃工作、抛家弃子从伦敦到巴黎学习画画。他并未给妻儿留下任何维持生计的钱。等到了巴黎,他才给妻子写信说:“我已经决意离开你了……我的决定是不可能改变的”(040)。他在信中并未解释离开的原因,这对与他生活了17年的妻子艾米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她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后来,小说的叙述者受艾米之托到巴黎找到了他,发现他在巴黎的生活条件远不如之前:他租住在一个廉价的宾馆,手头仅有的钱已所剩无几。当叙述者对他的不道德行为加以谴责时,他却反驳说:“我养活了她十七年了。她为什么不能换换位,养活自己呢?”(049)。他还告诉叙述者“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得好坏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054),他的言外之意是,我不会受到任何事物的约束,我只管画画。但他的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就像是在说所谓的“伟大人物”只是“不礼貌”的同义词(摩根,261)。在他们的交谈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连叙述者也感到“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是十分可恶的。我酝酿起来一种道德的愤怒”(050)。
虽然他追求艺术的勇气可嘉,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建立在他抛妻弃子这一不道德的行为基础之上的。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对艺术的唯美追求违背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不会被人们所认可的,更不用提“伟大”之说。
三、在巴黎:为了作画,背叛朋友
五年之后的巴黎,当叙述者再次见到斯特里克兰德时,他的生活状况更加糟糕了:没有工作、食不果腹、依然穿着五年前的外套。但他却很固执,即使穷到连基本的作画工具和材料都买不起,他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他没有想要卖画,更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看法,他活着的唯一的兴趣就是画画。为了能够继续画画,他可以忍受肉体的痛苦,可以放下身段做杂工。叙述者和读者都对他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绘画精神感到吃惊。但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非道德化”是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前提条件。
在巴黎期间,斯特里克兰德遇到一个名叫德克·斯特罗伊夫的画家。他们成了朋友,但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表明他从没把对方当朋友对待。斯特罗伊夫在他命悬一线时极力说服妻子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花钱给他调养身体,和自己的妻子不分昼夜的轮流照顾他。但当他的身体刚有好转,他就反客为主让斯特罗伊夫滚出画室,理由是他“无法和别人在一个画室里作画”(116)。即便如此,斯特罗伊夫依然原谅了他粗鲁的行为。但斯特里克兰德却不知感恩、得寸进尺。当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说爱上了他时,他竟不顾道德和她生活在一起,并霸占了斯特罗伊夫的家。作为一个情妇,布兰奇对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模特儿而已”(180)。画作完成后,他便要离开她。布兰奇被抛弃后自杀而死,但斯特里克兰德并没有感到一丝内疚。他甚至还说“她可以自己选择,没有人逼迫她干什么”(120)。他为了画画不止愿意牺牲自己,而且不惜牺牲别人,连叙事者都感到他“冷酷无情到了不通人性的程度”(165)。
斯特里克兰德挣脱一切的道德束缚只为能够画画,他对艺术的这种唯美主义追求看似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但其实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是不会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的。
四、在塔希提岛:为了作画,离群索居,客死异乡
布兰奇死后不久,斯特里克兰德便离开了巴黎。但他的生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拮据。他穷到不得不依靠救济所施舍的面包才能生存下去。在漫无目的的游走了很多地方之后,他最终到达了塔希提岛。
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旅馆的老板娘蒂亚蕾,正是她给斯特里克兰德找了个拥有一小片地产、存了几百法郎的当地土著女孩阿塔作为他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德同阿塔回到了房子所在地,与她结婚生子,过了三年安稳的生活。他并没有提及他在伦敦是个有家室的人。当然,他选择与阿塔结婚并非因为爱她,而是因为阿塔有房子、贤惠且房子所在地远离嘈杂的人群,能给他画画提供绝好的条件。当蒂亚蕾问他和阿塔在一起是否幸福,他的回答是:“她从不干涉我,她给我做好饭,照看她的婴儿。我让她做什么,她做什么。我想从一个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她都给我了”(227)。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把孩子当成是他的。所以,他也不必对孩子和阿塔负有任何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道德上极度自私自利的人。
在塔希提岛生活的前三年里,斯特里克兰德完全融入了当地土著人的习俗:“他也什么都没穿,只围了一条帕蕾袄……他已经本土化了,比当地人还老土”(225)。他经常赤裸上身在丛林中奔走,寻找作画的灵感,岛上的居民都认为他疯了,但他并不在乎,画画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三年之后,他不幸得了麻风病,被折磨的不成人形。当地人对这种病闻风丧胆,不愿与他接触。但这些从未阻止他对绘画的追求。即使医生对他下了死亡判决书,他也面不改色,继续他对艺术的唯美追求。他在麻风病晚期虽双目失明,但依然坚持作画。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臨死前终于在丛林木屋的墙上画出了一幅杰作,但他却命令阿塔在他死后把房屋烧了。唯一目睹这幅杰作的库特拉斯医生说:“我想斯特里克克兰德知道那是一幅杰作。他取得了他所想要的”(249)。由此可见,他画画并非为了金钱名利,也不需要获得世人的认可,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创作的欲望,这体现了斯特里克兰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创作精神。
纵观整本小说,斯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唯美主义追求都是建立在非道德化的基础之上的,他挣脱了物质、情感和家庭道德的束缚,一心追求他的绘画梦想。叙述者和读者一方面对他在道德方面的行为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佩服他对艺术的唯美追求。也许毛姆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读者思考唯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叙述者一直强调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天才,但叙述者除了告诉读者他是如何在非道德化的基础之上展开对艺术的唯美追求之外,并不能让读者完全信服他是个伟大的画家、天才。这无疑是毛姆对像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纯粹追求艺术之美而忽视道德的艺术家的一种讽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两者对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陈丽.审美与道德——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道德观[J].国外文学,2018(1):28-37.
[2]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胡永华.从《月亮与六便士》看艺术家的产生[J].外国文学,2018(2):39-46.
[4]特德·摩根著.梅影等译.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苏福忠译.月亮与六便士[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文中相关引用只标明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