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厢座椅的人因分析与改善
2019-08-26曹咏温意锋
曹咏 温意锋
摘 要:文章对某市的地铁车厢座椅进行了人因分析,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及建议,以期地铁座椅更加舒适宜人,更好地服务于乘客。
关键词:人因分析;人体尺寸;改善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3.182
1 引言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系统已越来越普及,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地铁车厢设施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座椅作为车厢的主要设施,其设计直接影响着乘客乘车的舒适性体验及列车的输送效率,因此,按照人的特性来对相关设计进行改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对G市地铁3号线车厢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人因学[1]角度对其座椅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措施及改进建议,在提高地铁乘坐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列车运送效率。
2 地铁及车厢基本情况
G市地铁3号线是G市最为繁忙的路线之一,于2005年开通,路线长度为64.41公里,跨越城市若干主要行政区。高峰期行车间隔平均为1分58秒,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
该线路列车为6节B型车编组,每节车厢长达19.98米,宽2.8米,主要包含车门、车窗、座椅、扶手、吊环、线路指示图(指示灯)、车载电视等设施。
列车车厢中的座椅大部分为六人联排座椅,主要沿车厢侧壁纵向布置在车窗下方,也有少量两人或三人联排的座椅,主要位于车厢连接处附近。椅面至地面距离为426mm,座椅深度为382mm,六人座椅总宽度为2461mm。
3 车厢座椅分析与改善
3.1 座面高度
座面高度即椅面到地面的距离,目前座椅的座面高度测得为426mm。按照人因学要求,适宜的座面高度应使人落座后保持大腿水平,小腿垂直,双脚能平放在地面上。
为了获得适合的座面高度,其设计应以人体尺寸中的小腿加足高作为依据,并且一般取5%百分位数尺寸。因此取GB10000-88《中国成人人体主要尺寸》中的女性第5%的小腿加足高尺寸,即342mm,再考虑穿鞋等修正量应为25mm,得到座面高度的适合尺寸为:
小腿加足高+功能修正量=342mm+25mm=367mm
即座面高度应在367mm左右。由此可见,目前的车厢座椅座面高度超出该标准,会使大腿肌肉承受应力,造成紧张和疲劳,应予以改善。
3.2 座面宽度
座面宽度是座椅左右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以坐姿臀宽作为设计依据。但车厢中的大部分座椅为六人联排座椅,六人联排落座时则考虑两肘坐姿间宽更为合适。因此,按照极端设计原则[2]取男性第95%的坐姿两肘间宽尺寸为489mm,再考虑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可得座椅个人宽度的适合尺寸为:
坐姿两肘间宽+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489mm+20mm+50mm
=559mm
而目前座椅个人宽度仅为2461/6=410.7mm,远小于要求的559mm;但由于车厢长度的限制,单人宽度以559mm为标准进行设计也不符合实际。因此,经测量,车厢两门之间可利用长度约为2550mm,设计时可最大程度地利用此长度平分座位,即每个座位宽度为425mm,尽可能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3.3 座面深度
座面深度是座椅前后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以坐深作为设计依据,并且一般取5%百分位数尺寸。因此取GB10000-88《中国成人人体主要尺寸》中的女性第5%百分位数的坐深,即401mm,再减去20mm心理修正量[3],可得座面深度的适合尺寸为381mm。而目前车厢中的座椅座面深度为382mm,可以认为车厢的实际座椅座面深度尺寸符合人因要求,因此不需要进行改善。
3.4 其他
3.4.1 联排座椅区域分割
六人联排座椅一般供六人使用,但由于地铁车厢本身空间有限,不宜利用扶手来划分各人的座椅位置区域。所以,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运用,在视觉上限制出座位,一方面保证了六人座椅真正能为六人所用,提高有限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地保证乘客个人空间不受侵犯。
3.4.2 基于乘客需求的座椅增加
G市地铁3号线客流量大,在车厢增加座位是必要的措施。经现场考察,在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两侧,都还有一定的空间,而在此站立的乘客并没有扶手可以抓取。因此,在此处增加两人或三人的联排座椅,以增加车厢座椅总量,尽量满足乘客需求。
3.4.3 无障碍关怀
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4],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所以,应在车厢中增加无障碍设计,以方便弱势群体搭乘地铁。可在车厢靠近车门一侧的位置,用颜色或标志限定出一定区域并提供相应设备,使得轮椅、婴儿车等能够放置并且得以固定,为某些特殊乘客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G市地铁最繁忙的3号线列车车厢座椅进行了人因分析,针对其座椅的座面高度、座面宽度尺寸提出了改善设计方案,并就联排座椅区域划分、座椅适当增加和无障碍关怀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旨在使乘客的座椅使用体验更加舒适,同时也使得车厢空间能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提高列车的输送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孙林岩.人因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吕明,柴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沈阳地铁座椅的设计研究[J].设计,2015(04):105-106.
[4]支锦亦,徐伯初.谈人性化的铁路客车内环境的营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7-30+34.
作者简介:曹咏(1972-),女,陕西汉中人,硕士,講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及IE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