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08-26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咽鼓管鼓室鼓膜

邹 彤

(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四川 邛崃, 611530)

分泌性中耳炎已成为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有听力降低和鼓室积液增加。分泌性中耳炎的多发群体为儿童,且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加上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故部分患儿因未及时就诊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将丧失听力。成年人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现症状主要集中在单耳,此疾病的引发原因多样,早期进行诊断与治疗可避免对听力的损伤及咽鼓功能的影响[1-2]。临床传统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多采用手术切开鼓膜进行置管治疗,但部分鼻咽放疗患者因身体特殊性采用手术治疗时存在一定危险性,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因此药物治疗成为首选[3-5]。本研究对鼻咽癌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鼓膜切开后置管治疗与曲安奈德及氨溴索药物注入治疗,现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确诊并治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早期放疗阶段,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9~43岁,平均(12.13±39.26)岁,发病时间89~99 d, 临床症状有听力下降、耳阻塞等。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30例和手术组30例, 2组患者均在临床治疗时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应用耳内窥镜检查鼓膜显示,内部存在部分黄色浑浊物,且可明显观察到积液。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手术组术前进行常规消毒后,给予临床鼓膜麻醉剂灌入耳道, 5 min后将鼓膜切开,切开后插入置管将鼓膜内部黄色液体抽取出来,抽取结束后注入抗感染药物后放入通气管,术后同时实施抗感染预防措施,通气管取出后1周评估治疗效果。药物组采用鼻内镜注入曲安奈德及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前对插管进行消毒,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鼻腔内部采用2%丁卡因消毒,反复消毒3次,采用YKD-9000型仪器行鼻内镜30°清除鼻腔内阻塞,并记录咽鼓管口大小及位置,插管前保证咽鼓管周围无阻碍物后,置入欧式管,置入深度为2.5 cm, 吸收鼓膜内分泌液,当吸收存在空落感时,重新延伸0.1 cm, 确保没有存积液,运用1 mL注射器反复注射回抽0.5~1.0 mL空气3~5次,以松弛鼓室中的黏膜连接,再提供氨溴索与曲安奈德联合治疗1~2次/d, 症状严重者可治疗6~10次,且伴随着诊断次数的增多,提供预制结合液的剂量必须依次缩减。

1.3 评价指标

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听力、声导抗及并发症等指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消失,指治疗后患者听力明显恢复且无耳部不适和阻塞等; 正常,指听力恢复正常且耳内无峰鸣感出现; 痊愈,指临床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显示患者无任何临床并发症及病情复发等; 无效,指治疗后随访观察纳入者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且各项数据未出现太大改变。听力阈值检测: 为避免患者因坏境和紧张等因素导致听力数据偏差,应在5 min内进入检查室熟悉室内坏境,并采用人耳听觉阈测量实验仪器ZX7M-FD-AM-A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听力效果比较

治疗后,手术组、药物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听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药物组的听力阈值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听力治疗效果及听力阈值测试结果

与手术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声导抗检查数据对比

药物组与正常值比较,耳道峰压值(MEP)、静态声顺值(SC)及外耳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组的MEP、SC及外耳道体积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的MEP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值, SC及外耳道体积显著低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声导抗检查结果对比

MEP: 耳道峰压值; SC: 静态声顺值。与正常值比较, *P<0.05。

2.3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手术组鼻窦炎、黏膜充血、口腔内白膜及稠血性分泌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与手术组比较, *P<0.05。

2.4 治疗后症状发生情况及体征积分对比

治疗后,药物组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及体征积分显著优于手术组(P<0.05),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后症状发生情况及体征积分对比

与手术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鼻内镜下的咽鼓管治疗过程中,手术路径为自然通道,置管通过其进入鼓室,对比传统治疗手段的鼓膜切开后置管吸取鼓室内分泌液的手段,具有术后感染率较低、避免复发、手术创伤小的优点。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置管吸取分泌液途径的咽鼓管为自然通道,且不对鼓膜造成创伤,手术无人为失误情况下,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术中和术后创伤性感染的发生。鼻内镜直视可保证手术过程的准确性和治疗过程的稳定性,使整体方案的安全性比传统方案要高。

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性病因比较复杂,仍未有确切定论。在已知的病因中,鼻腔内咽鼓管阻塞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基本原因[6-7]。本病的并发症主要集中于鼻腔内部及咽部,包括炎症、应激反应以及癌变等。原发病的原因繁杂,加上原发病的变化,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难度和方法,故正确诊断原发病的原因,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准[8-9]。本研究中,由于鼻内镜可全面直观地观察咽鼓管及鼻腔内的病理性状和诊断原发病的原因,故在分析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应用方面较传统治疗有十分明显的根源性优势。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其病情发展程度的变化,鼓室内存在的积液理化性质也不相同,导致听力损伤及症状体征积分不同程度改变。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情严重与否,主要与患者的病程长短相关,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不仅与治疗手段有关,也与病程长短息息相关[10-11]。

在鼻内镜观测下,手术过程中必须实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术后进行抗感染处理,且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咽鼓管口的清洗工作,防止清洁不彻底进入鼓室造成损伤,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损伤鼻腔内部黏膜及鼓室内壁黏膜层,以免增大感染和术后复发的风险。欧式管穿刺后,导管注入鼓室的药物是否合适也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但本研究讨论2组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并借鉴他人临床经验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的因素与细菌感染及纯粹机械压迫有关[12-13]。

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治疗原则主要是清除鼓室内的分泌液以及治疗后的感染预防。本研究在仅分析治疗手段的前提下,并不能全面充分地说明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和预后处理的所有方面,并且由于其发病原因的多样性及种类的多样性,因此关于该病症的治疗药物和方案仍有很多研究空白。需说明的是,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的调节功能相关,咽鼓管功能衰退或功能性缺陷是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和久治不愈的影响因素[14]。因此,咽鼓管的调节功能也是影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关系到长期性恢复和预防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咽鼓管鼓室鼓膜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