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对胃痞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019-08-26刘晨霞
刘晨霞, 耿 锋
(1. 陕西省榆林市精神卫生中心 中药房, 陕西 榆林, 719000;2. 陕西省西安长安泰和医院 内科, 陕西 西安, 710116)
胃痞病是中医常见的胃肠疾病,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属于中医胃痞病的范畴。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60例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分析温胆汤对患者小便短黄、痞满和大便稀溏积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60例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53例、B组53例、C组54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纳入标准: 符合脾胃湿热证胃痞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与西医诊断标准[1-3]; 胃镜检查未出现胃溃疡或糜烂表现; 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 伴有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伴有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 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伴有意识障碍、视觉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较差; 伴有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糖或血压控制不佳; 近期行腹部手术; 临床资料不全; 中途退出研究。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方式调整指导,加强身体锻炼,保持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有节制,宜清淡食物为主,勿饮酒、浓茶或咖啡等,勿食油腻、辛辣的食物。
A组采取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1110; 规格5 mg/片), 1片/次, 3次/d, 于餐前30 min口服。B组采取温胆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 茯苓10 g, 紫苏梗15 g, 白术15 g, 竹茹15 g, 厚朴10 g, 半夏10 g, 陈皮10 g, 党参10 g, 枳实10 g, 郁金10 g; 对伴有气虚乏力明显者,加党参30 g, 或加淮山、五指毛桃、黄芪; 对伴有脉弦数、舌边红苔黄、口咽干苦者,加蛇舌草、山栀子; 对伴有咽痛便干者,加土牛膝、木蝴蝶; 对咽痛便稀者,加火炭母、岗梅; 对汗多者,加浮小麦; 对伴有失眠者,加夜交藤、牡蛎、龙骨; 对伴有伤阴症状(如口干、舌燥、烦热等)者,加知母、制首乌、玄参、麦冬; 对伴有阳虚、畏寒喜热者,加肉桂、附子; 对伴有瘀血轻者,加丹皮、丹参,重者加三棱、莪术。以水煎煮, 1剂/d, 300 mL/剂,分2次各150 mL服用,于早、午饭后1 h温服。C组采取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温胆汤加味治疗,药物用量、用法与A、B组相同。3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中医证候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中医证候的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患者临床表现,以小便短黄、口干口苦、痞满、胃痛、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程度进行评分,每项评分均为0~6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该项临床症状越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害、血尿常规检查异常、心电图异常等。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 ①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100%; ②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95%; ③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70%; ④ 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甚至加重、恶化,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治疗后4周, 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C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B组显著下降,而B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0.05)。见表3。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A组比较, *P<0.05; 与B组比较, #P<0.05。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A组比较, #P<0.05;与B组比较, △P<0.05。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4周小便短黄、痞满、大便稀溏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且B、C组治疗后这3项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0.05); 3组患者治疗后4周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痛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而3组患者治疗后这3项证候积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4周, 3组患者口干口苦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 且C组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0.05), 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治疗后积分的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3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心电图异常、血尿常规异常。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A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气机失常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如气陷可引起泄泻,气滞可引起腹痛、痞满,而气逆则可引起呃逆、呕吐[5]。中医学[6]认为,温胆汤具有清热化湿、和胃利胆的功效。本研究通过结合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除去生姜、大枣,而添加紫苏梗、白术、竹茹、厚朴、半夏、陈皮、党参、枳实、郁金等药。方中的茯苓可起到健脾、利水消肿、宁心、渗湿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失眠、痰饮、水肿、心悸、脾虚泄泻者[7]。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茯苓具有提高免疫力、减少胃液分泌的作用,同时对胃黏膜亦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方中的紫苏梗、厚朴可起到行气、消痞、除满的作用; 白术、党参均具有调胃和中、健脾益气、化湿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9]显示,白术、党参可起到促进胃肠道吸收和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在改善胃液分泌的同时,亦能减轻胃肠道痉挛。竹茹为方中臣药,甘微寒,具有止呕除烦、化痰开窍、清热的功效; 郁金可发挥疏肝解郁的作用; 半夏为方中君药,辛温,具有消痞散结、燥湿化湿、降逆止呕的功效[10]。现代药理研究[11]发现,半夏具有阻滞呕吐中枢而起到止咳、止呕的效果,同时可有效阻滞胃酸分泌,对胃黏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肠道输送能力。半夏与竹茹联用一温一寒,可化痰除烦,优势互补。陈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降逆的功效,对食欲下降、咳嗽痰多、脘腹胀满、胸闷等患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12]。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陈皮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的效果,可阻滞胃肠运动,亦能兴奋胃肠运动,同时可起到抗菌、抗氧化及强心等多种功效。陈皮与紫苏梗均为行气宽中的主要药物[14],且陈皮与半夏合用具有提高燥湿化痰的作用。枳实可起到化痰消积、破气除痞的效果,主治气滞、结胸、胃肠积滞、湿热泄痢等证。已有现代药理研究[15]表明,枳实具有较强小肠痉挛,促进胃肠收缩,对胃黏膜也有良好的保护功能。此外,有研究[16]报道,枳实具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并且其杀菌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升。枳实与陈皮同用一温一凉,具有增强理中化痰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 C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B组明显增高,B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组明显增高。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4周, 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C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B组显著下降,而B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小便短黄是脾胃湿热的主要表现,痞满是胃痞病的主要表现,大便稀溏是脾虚的主证。本研究发现,相比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后4周小便短黄、痞满、大便稀溏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且B、C组治疗后3项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而C组与B组治疗后3项积分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4周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痛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而3组患者治疗后胃痛证候积分的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4周,3组患者口干口苦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C组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上述研究表明,温胆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的疗效更高,对小便短黄、痞满、大便稀溏的改善作用较单一西药治疗者更强[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的耐受性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