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现况调查及改进措施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2019-08-26高大伟陈宇航刘雨荷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垃圾桶垃圾分类

高大伟,陈宇航,刘雨荷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1 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提出背景

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的宏观背景下,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5年末,我国各类高校达2 852 所,在校大学生达3 700 万人。按照2015年我国人均垃圾日产生量1.12 kg 计算,大学生群体平均每天可产生超过4 万t 的垃圾,且大部分为可回收垃圾,倘若采取合适措施将其加以回收利用,将节约大量资源。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高校先行,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开拓和推进作用。然而现阶段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置的分类垃圾桶成效不佳,大部分学生视而不见,校方“听之任之”。因此,对该现象进行剖析,找出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已成为重中之重。

2 垃圾分类的内涵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3 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基于对南京邮电大学的调查分析

3.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调查共发布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15 份,回收率达72%,覆盖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部分高校,回答者性别分布适中,年级分布均匀,学生与教职工均有填写,问卷数据有效可靠。

3.2 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

3.2.1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校园内分类垃圾桶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因为不了解垃圾分类常识或者出于行为惯性,并没有按照预计的分类进行垃圾丢弃,导致垃圾“初次分类”效率低下,增加了人工二次分类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由于部分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废纸壳)大多由保洁人员主动自行回收变卖,增加其个人收入,更减轻了未进行垃圾分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之不甚在意,对垃圾不分类现象愈发冷漠茫然,安于现状。

3.2.2 缺乏区域针对性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南京邮电大学校内主要的垃圾聚集地可归为:教学楼、食堂、宿舍楼以及校内公共区域。在这4 处中,仅校内公共区域设有分类垃圾桶,教学楼、食堂、宿舍楼3 处均为一个“广涵式”垃圾桶,人们不需对垃圾分类即可丢弃。这忽视了区域属性,降低了资源回收效率,增加了资源浪费程度。

以教学楼为例,该区域的垃圾以废纸垃圾、塑料垃圾为主,其次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占比很小。采用一桶式垃圾桶,使多种垃圾混合在一起,既增大了分拣难度和人工成本,也降低了回收率和工作效率,违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原则。

4 大学校园垃圾分类效果不佳成因分析

4.1 意识淡薄、知识模糊

现阶段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大多体现在政策纲要层面,精力和资金大部分集中于在“源头减量—识别分拣—回收再利用”垃圾治理体系中的“识别分拣”“回收再利用”环节,“源头减量”环节缺乏关注(图1)。

图1 垃圾治理体系流程图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种类”的问题上,能够准确了解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人数仅仅占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2.79%。在对垃圾分类没有准确认识的情况下,垃圾治理体系中的“识别分拣”在源头上就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图2)。

图2 “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种类?”统计分析图

首先,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获取的主力,大学生群体目前了解绿色环保知识的渠道仍显匮乏。一方面,作为宣传环保理念的主阵地,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逐渐被热衷于新媒体(微博、微信等)的90 后、00 后所抛弃;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特殊国情也使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对“垃圾围城”现象重视不足。

其次,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中,环保教育大多停留在中小学阶段,传授简单,形式单一,在素质教育中比重不足,并呈现区域差异、城市差异。高校作为汇集全国各地学生的场所,面对学生环保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绿色环保教育,营造整体氛围,率先带动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走在社会前列,发挥先锋作用。

4.2 奖惩机制缺乏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垃圾分类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仅停留在宣传阶段,这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关于“如果学校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要求垃圾系统分类,您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中,39.07%的被调查者选择“看情况,如果要求太多太麻烦会反感”,更有32.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麻烦”。而在高校校内的垃圾分类管理中需要全体高校校内人员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垃圾分类效果。因此实行奖惩机制对于提升高校校内人员的垃圾分类意识,落实垃圾分类回收行动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3)。

图3 “如果学校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要求垃圾系统分类,您的态度是?”统计分析图

4.3 资金、设施不足

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圾桶数量偏少,一些地段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特别是室内缺乏分类垃圾桶。在高校的宿舍、办公室均没有分类垃圾桶,所有垃圾都进行“一袋装”,之后再投入一个垃圾桶。这导致垃圾分类成为空谈,打击了人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关于“您觉得校内放置的分类垃圾箱数量如何?”调查中,认为放置了“非常多”的被调查者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6%,且仍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放置的分类垃圾桶数量“比较少”。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的情况,对于提升高校垃圾分类意识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

5 提高大学校园垃圾分类效果的对策探析

5.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校园垃圾分类低效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会迫使保洁人员进行二次分类,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另一方面会加剧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因此,高校应拓展多种宣传途径,广泛面向师生宣传,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素养。

具体地说,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垃圾分类的小常识、标识,抑或是公益视频等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 空间等社交媒体上,扩大知识和信息的宣传宽度及广度,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绿色的垃圾分类意识。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可以设立有关垃圾分类的选修课程及讲座,引入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或是环保方面的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以最直接的方式使垃圾分类的理念遍布校园。

最后,相关环保社团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其日常工作和开展的活动中,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学习相关垃圾分类知识的机会。

5.2 引入奖惩机制

高校应建立自上而下的奖惩机制,对垃圾分类这一行为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由校团委牵头制定有关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相关文件,明确从学生个人到所属专业、学院需遵守并完成的垃圾分类任务,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先由学院对以宿舍为单位的宿舍垃圾分类进行检查和评比,再由学校通过与宿舍管理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合作,定量地对每个学院进行测评,对完成度高的个人或学院进行表彰,对完成度相对较低的个人或学院进行教育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以此鼓励师生积极地投入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去,让环保、绿色的风气弥漫整个校园。

另外,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效应,支付宝、微信二维码的广泛运用,在分类垃圾桶上设计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以换取积分,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参与性,同时提高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并设置“积分换物”的方式,积累一定的积分可以换取牙膏、洗衣液、雨伞等奖品的机制,扩大引入奖惩机制的影响。

5.3 改进硬件设施

高校作为传播绿色环保意识的主要载体,应承担起其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高校应扩大校园内分类垃圾箱、垃圾分类回收站等设施的投放,确保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出现垃圾无处可扔的情况。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回收箱,将其放置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室内公共区域,从源头上促进校内师生展开垃圾分类。

同时,还可以增设有害垃圾回收箱,以收集诸如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废旧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化妆品等有害垃圾,并将有害垃圾交与专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

猜你喜欢

垃圾桶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