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整本的书:传递文学的力量
2019-08-26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陆佳玲
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陆佳玲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学段(5-6年级)每册第三单元都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板块,分别向学生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五年级上册)、《上下五千年》(五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六年级上册)、《西游记》(六年级下册)。与此同时,编者还在每册同一单元选入了《读书莫放“拦路虎”》《精读与略读》《读书要有选择》等关于阅读方法的独立阅读课文,六年级上册则编入了一篇读书笔记《一本男孩必读的书》(《鲁滨孙漂流记》)。由此可见,编者对于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良苦用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注重学生读书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阅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或尝试。
一、“惠养”童趣,让学生“爱上一两部经典”
在读书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读书时,要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立足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以此作为引子,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经典名著《水浒传》。这个故事很有趣味,主人公林冲话语不多,但他每一个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均传神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而洪教头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我们他的狂妄。阅读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抓住故事中的人物,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在读中交流、分享。在学生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时,教师话锋一转: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凡事能忍则忍,他还可以忍常人之不能忍,可是到最后,他还是上了梁山,他到底遭遇了哪些事,同学们想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刻,教师出示“名著便览”:《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原著中林冲与洪教头较量时有这样两句描述:“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学生比较着读来特别带劲,引发了他们阅读整本《水浒传》的“兴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整本书阅读的窗户。
六年级下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选取了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众人里有林黛玉、贾宝玉、探春、惜春、贾母等,由此设疑:你们知道贾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吗?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聆听蒋勋《细说红楼梦》青春版的《洪荒中的一块石头》。它主要讲述的是石头化身为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绛珠草的一段奇缘。《红楼梦》很厚,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兴趣去读,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蒋勋的《细说红楼梦》青春版,借助每天的阅读分享交流,陪着学生一起慢慢地读,在读中聊,在聊中悟,不仅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要感受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感受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力量。
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的阅读。名著导读式的整本书阅读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得语文学习更具有文化的气息和文学的力量。
二、“惠泽”童心,让学生“爱上一两个人物”
依托“整本书阅读”,润泽童心,培养学生的静心、耐心、细心,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篇文章的背后站立着一位作家,透过对文章内容的品读,也许学生们会想去亲近作家,乃至产生对其作品更多的探求。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夹竹桃》。作家季羡林先生走笔生花、稳步而行、不急不缓地把夹竹桃的品性,自己的感觉、思想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如叙述自家的两盆夹竹桃:“但是这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季老原文中接了这样一句:“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在补充阅读中,学生们读到了作者少年时那满是幻想的心,把这两盆红白夹竹桃转化成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雪火相融的境界。尤其是作者少年时月光下对夹竹桃的那段想象:“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读到此,学生们不由地感叹,难怪季老在开头便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了。“作家卡片”揭示: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这样的话语引领着学生走近季羡林,走进他的文章。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季老的《我的青葱时代》:从济南到北京,是季羡林青春往事特有的青葱和美好,求学清华园、任高中教员、怀师记友……一段段汩汩流淌的情思,都是对最好年华的留恋和追忆。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从一篇文章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文字、情感的体悟,还读到了“季羡林”这样一个人,一个“鲜活”的作家,如由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到读萧红,读《早》到读鲁迅……
不光可以由文及人,课文里也站立着许多相似的人物。以人物为“点”,可以串起多视角阅读的“链条”。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并没有止步于文章内容的学习,同时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为点,与学生一同走进《苹果的香味》《自我发现》等小故事,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人格魅力。与学生一同阅读《哲学的故事》,在一个个关于哲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理趣的美妙,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让学生的生命更为丰厚。
三、“惠化”童年,让学生每天“阅读与分享”
用“整本书阅读”扮靓学生童年,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交流分享的好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守,时刻牢记: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1.文学导读课
一把为学生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照亮学生经典阅读之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愿望,激励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去读整本的书。
《不老泉》是六年级整本书导读课,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猜猜图片中的人有多大?其次引导学生猜测,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推论:不老泉的泉水给杰西一家带来的是福音还是诅咒?第四是设悬念:温妮会不会喝不老泉的泉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不老泉》。
2.阅读分享课
学生利用假期做好阅读笔记,写写感悟,把自己阅读的书带到学校,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手抄报、绘画等与周围同学进行分享,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学校每学期安排优秀书目推荐课,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推荐,来自师长、伙伴的推荐会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来自他们的分享也会激励更多的学生打开他们喜欢的书,这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是对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学生品读《西游记》,围绕“唐僧师徒四人,你觉得谁最了不起?”“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难你印象最深?为什么?”等议题,各小组展开精彩的分享。彼此间的分享有助于共同成长,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3.阅读欣赏课
朗读就是理解,透过朗读可以感受学生们对阅读的理解。对整本书中精彩片段的美读欣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把握作品。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相关的影视呈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简·爱》等,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观看影视,或是在看完影片之后深入阅读作品,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欣赏作品。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整本书阅读,期待着让学生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与传统文学经典,与中外经典作品相遇,让这些作品滋养他们的灵魂,让文学之根驻扎在他们幼小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