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会”到“会”
——儿童美术创作的旨归

2019-08-26江苏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老房子想象力绘画

江苏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黄 莉

【引文】

这样的情况笔者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比如,笔者常会让学生来一次绘画比赛,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结果学生画的内容大相径庭,或者画海,或者画天,或者拿起书来找资料。学生在绘画时,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感兴趣的形象,很多时候就是在不断地重复。但是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当按照教学要求作画时,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我不会画。”

“不会画”的症结可能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绘画能力较弱;对所要描绘的形象和事物不熟悉或对教学内容不理解;遭受挫折后丧失信心;受到不良评价后产生惧怕心理;以“不会”作为不想画画的借口。

笔者经常会发现,准备了一节很精彩的课,为了要把这节课上好,有很多预设,但是其实学生会有很多生成,此时很多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生成,因为如果教师不能随机应变,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生成,则会造成学生在作业时出现很多困惑,以致无从下手。

【正文】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不会”到“会”,这是当前美术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鼓励,保持“会”的兴趣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我们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多像,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尽情地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你的美术启蒙就做到位了。

画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游戏。所以学生都喜欢画画。低年级学生的画在我们看来很“不像”,学生对自己的画却自我感觉很好,非常自信,儿童画以培养兴趣、自由发挥为主,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情感培养放在第一位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学生感兴趣,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很浓,创造的作品色彩更是浓厚一些。当他们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总是急切地想让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与发现,并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一回,笔者在教学上苏教版第三册《我与昆虫》这一课时,有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画了一个在笔者眼里看来是丑陋不堪的小昆虫,笔者不怀好意地把他的画举起来展示给其他学生看,想出出他的洋相,并问道:“某某同学画得好看吗?”学生领会老师旨意,齐声说:“不好看!”这个学生的头低下去了,笔者有些不忍心了,即刻改变语气,赞赏他想象力丰富。这时,他才缓缓地抬起头,用快乐、崇拜的眼神望着我。自此以后,他捣乱的时候少了,画画的兴趣也提高了,笔者真庆幸当时的“亡羊补牢”。

124 Safety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 versus coiling-only in treatment of acute ruptured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a comparitive study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稳定,教师就需要注意以鼓励来稳定兴趣,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强化、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开凿“会”的路径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观察能力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所以,儿童画教学特别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感受,以此打开眼界,扩大知识面。美术课的观察,就如造房子需要砖瓦一样,学生心中的各种形象、情感和能力也就在原始积累的观察和感受中逐渐丰厚起来,最终一挥而就。

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老房子》时,笔者先让学生走访一些长辈,了解家乡的历史,让他们去观察家乡的老房子。但出乎意料,许多不会观察的学生对老房子的印象竟然都是“破旧不堪”,画出来的都是矮房子,墙上还有一些砖头露出来……而会去仔细观察的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有的学生告诉笔者:“有的老房子屋顶上有用瓦片做成的花,有的木门上刻有好看的图文,有的围墙上也有漂亮的图案……自然,画出来的老房子很有韵味。

写生教学的环节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写生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它是造型的基础,能直接观察客观事物、认识真实的立体空间。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能够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其各个方面都能同时得到发展。

三、引导,教给“会”的方略

美术教学首先要保持学生想画的兴趣,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教给学生“会”画的方法技术。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就是引导的艺术,每一次课堂教学就是一次引导后的抵达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指教师把预设的内容处理完,不是指教师把预设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无痕的引导达到预设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和联系,然后根据起点引向目标。

在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中,笔者布置了一个题目,学生发挥想象力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诉说,似乎有很多的内容可以画。但到了真正画时,却无从下手了。因为不知道想画的东西长什么样,他们被难住了。后来笔者改变了策略,让学生先了解物体的基本形状,然后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激发学生本真的想象力,画完还可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等等。

学生们常常会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他们认为如果想得越是脱离实际,就是说明自己的艺术能力越强,他们觉得很多大师也都是如此表现的,让人看不懂的就是绘画本体。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就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们的各种想法,从生成中发现蕴含着的丰富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适时地将其引向审美心理范畴,并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要轻易否决学生对艺术认识和表现能力的构想,当他们的奇思妙想不能用绘画的形式很好地表现时,不妨鼓励他们在勾画草图中尝试失败,从中获得这样的认识:想象可以不受约束,但是艺术本身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把所有情感的自然流露都趋向审美范畴;不是随心所欲,如果符合大众的审美范畴,就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

四、互动,搭建“会”的平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互动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的互动既包括“教”的互动,也指“评”的互动。

绘画的种类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形式特色,而这些很多都是因为使用各自特色的材料而产生技法的。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写意中国画课,他并不是直接给大家教学画法或是临习中国画作品,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在黑板上挂了一张宣纸,师生共同在这张宣纸上随意用笔墨等中国画元素,涂画自己喜欢的事物,老师随手画了几个点和几根线条,然后让学生依序,在宣纸上涂抹。有的学生涂成了很多墨团;有的学生画了细细的线,一张宣纸涂抹得“丰富多彩”。这样的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涂抹”中也能发现很多问题。

美术作业不能等同于别的学科的作业,不能以“对错”或者“好坏”来进行评价,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不同,表现的内容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表现力很差,有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但是对于形体、色彩等把握得很好。美术课的最后环节会进行教师、学生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让学生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喜欢用“像不像”评价学生作品,用成人的观点去评价,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了信心,而组织学生自己互评,则会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互助互动”。他们往往喜欢评价他人,当然要求是善意的、有责任地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美术作品评价较为客观细致,同伴之间的这种“互评”,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锐的审美鉴赏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综上所述,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出路,鼓励为激趣,观察是路径,引导教方略,互动搭平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从“不会”到“会”。

猜你喜欢

老房子想象力绘画
看见你的想象力
《老房子》
打开新的想象力
老房子
老房子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