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适应性看乡土聚落营建
——以漳州龙海埭尾村为例

2019-08-26温瑞彬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8期
关键词:古厝朝向祠堂

温瑞彬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聚落

《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宅室,遂成聚落。”这里的聚落是指人类经过有意识的选择、对自然进行有目的改造,同时是具有所在地风格的建筑样式。包括自然形成的村落、集镇及城市中的传统街区等。同时聚落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特定的生活方式、且有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1]它是一种空间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由于系统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作用,让聚落即使有着不同环境意义,都能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埭尾村(图1)(又名柑埭)原为古代的一个港口。埭尾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共有闽南传统大厝250多间。古厝位于鸡笼山、岳岭、鹅浪山、红炉山所围城的平原地段。另九龙江支流南溪港水道,环村而过,形成水绕聚落的人工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埭美村形制规整,平面形制基本符合轴对称布局,内部交通网络力求方正齐整的,呈、巷横竖垂直相交,亦称为棋盘式布局。位于村落北部始建于明清时期的36座古厝不仅坐向、形态相同,就连大小也近乎一致。大厝的朝向是坐南朝北,是为了思念在中原腹地的故乡而将古厝朝向北方。而剩下的大多是由陈氏后人在民国后期新建的,故建筑的朝向更加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朝向都为坐北朝南,以取得更好的日照。

2 埭尾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图1 埭尾村全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埭尾村水系

图3 埭尾村建筑布局

营建聚落的初期,如何适应并改造生存环境将是人们遇到的首要的挑战。而这样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地理、气候、能源储备量等。这些生态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这个区域能否成为一个聚落的先天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在成就聚落的同时也是制约聚落形成和后期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埭尾村对于生态环境的适应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村内地势平坦南高北低,按传统的风水学,较为成功的聚落选址地一般都具备“靠山面水、负抱阴阳”的特征。这样的聚落选址能“藏风聚气”。[2]先辈们受择吉地而居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埭尾村坐北朝南,负阴抱阳的村落格局。

由于在鹿石山和岳岭中间有一个空缺,埭尾村的居民在聚落的北部中上大片的榕树用以“挡白”,俗称“挡煞”。对于绕村而过的南溪巷水道更加是物尽其用除了发展水上养殖业,建立与外界交流的水上交通。还在聚落的中央开凿一处形似半圆形的“月沼”(图2)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之外,同时可以改变聚落内部的微气候,在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一处居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这对于环境的改变体现居民这一有机体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共存、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现今保存较好的明清时规划古厝群有三十六座,一律坐南朝北。古厝群内建筑形制几乎一样,每栋大厝前有一块空地,称为大埕。村内各种公共活动都在此举行。同时是人们集体的晒谷场。同时串联起冷巷共同构成埭美村的棋盘布局。建筑,空地,间距几乎一样大,形成了统一有秩序的建筑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口的发展,古厝群衍生了新厝群,新建大厝是坐北朝南的方向,从而形成现在古厝向北而新厝朝南独特的村庄面貌。(图3)埭尾村相邻两栋建筑之间的间隔称为“里”或者“冷巷”。[3]

同时村内的冷巷的设计上也可谓是巧妙,其宽度一般只有1.2m左右。这个宽度只够一头牛或者两个人并肩走过,而且冷巷的朝向都为南北向,缩短建筑东西间距能够很好的利用建筑的阴影区,在闽南炎热的夏季能够减少西晒带来的热辐射。同时使得巷内的温度低于大埕的温度,这样温度差能够形成压强差从而形成穿堂风降低建筑内部的温度。同时巷道的方向与夏季季风方向一致,这样季风就能够带走室内的热空气降低室温。

3 埭尾村对营建环境的适应

在聚落格局中, 主要街巷与道路、中心场所、村落地标等共同构成了聚落形态构架,而如今的埭尾村的规划之所以还能保持原来的规划,除祖训外更加得益于聚落中轴线和村中心——池沼的确立。

虽然聚落里的交通纵横交错,但是主要交通脉络始终比较清晰,聚落中心的半月形池沼也是整个聚落的中心所在。也是风水学中的聚气的位置所在。而聚落发展不仅不会削弱这些场所的作用, 相反能够更加突出这些控制因素对于聚落的影响,它们对保持聚落格局持久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聚落形态的控制主要得益于传统工匠的之间的心口相传,而房主对于祖训的尊重也是聚落形态能够保持一致的原因之一。传统工匠与房主对于建造材料的选择也是尽可能选择可降解的泥土砖或者可再生的木材。闽南紧靠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光照强烈而多雨,气候湿热,所以建筑在营建的时候会有条石的基层同时在建筑的周边设置排水沟有利于雨水的顺利排出。同时在地面的铺装上采用砖块平铺这样更有利于积水的排走。

4 埭尾村社会生态的适应

血缘与宗族关系是中国传统聚落得以形成的关键,而聚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得以保存与发展也是靠着聚落能够保证大家族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同时满足聚落内部成员的发展。因为聚落内部的人员有着相同的宗族认同感与相似的生活方式。[4]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于已有的营建技艺与方式有着极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聚落内部人们对于同一个祖先的认同,使得供奉祖先的建筑——祠堂。就能够很好的成为聚落布局的中心,同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心。而祠堂的平面形制与建筑外部形态也将统领整个聚落的建筑形象。人们对于祠堂建筑的传承与模仿同时也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礼制的要求,“不越级建造”即建筑形制不得超过祠堂形制是根植于每个成员中的“规矩”。[5]

埭尾村也不例外,位于东北角的陈氏祠堂占据着聚落中间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在祠堂前面留有足够的空地用于祭祀的集会活动。同时祠堂的建筑风格及建筑高度和形制与建筑色彩。限定了聚落其余建筑的样式的选型,这样祠堂在无形当中把控着聚落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根据对于埭尾村这个极具浓郁闽南风格的传统聚落在生态学方面的探讨。能够知道对于聚落这个生态系统,由于人这一有机体所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使得聚落能够很好地与自然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从而获得中观层面上的生态平衡,能够是的聚落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平稳发展。同时埭美村的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和闽南独特的气候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对于祖训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埭美村能够延续百年的基础。

聚落是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要素的集合。是人类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要素相互博弈的结果。聚落这个人为生物圈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在埭尾村中祖训对于一个聚落的影响可谓是决定性的,所以在聚落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对聚落这个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血缘与宗族观念,决定着系统对外界干扰的调控能力,和自我的修复能力。

猜你喜欢

古厝朝向祠堂
朝向马头的方向
朝向马头的方向
梁家祠堂史话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乌龟快跑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