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党建与文化扶贫的融合

2019-08-24巫斌董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慧党建文化扶贫精准扶贫

巫斌 董健

[摘 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单位,在精准扶贫上应该超越简单的资金投入、硬件投入、人员投入的传统扶贫模式,在“精准”两字上用功夫,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实际和乡村振兴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精准扶贫;智慧党建;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意旨高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高等学校作为新时代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机构,在精准扶贫上应該超越简单的资金投入、硬件投入、人员投入的传统扶贫模式,在“精准”两字上用功夫,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实际和乡村振兴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模式。本文以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以下简“学院”)精准扶贫工作为例,在三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学院对口扶贫单位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以下简称“螺洞村”)从全省的贫困村到全国12个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点、入围全国100个特色村庄,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最美十佳果园”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也到该村进行现场活动和报道,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全村顺利提前脱贫,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的重要嘱托。

1 经验与做法

1.1 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员干部冲一线

2016年4月,学院接到广东省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扶贫办公室精准对接螺洞村的任务后,学校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扶贫工作,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在人员配置上,选派年轻的正科级干部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并配备两名具备专业特长的高学历党员(均为研究生,其中一名取得医师执业资格)任工作队成员。第一时间落实驻村工作津补贴、公务用车、生活住房,为驻村工作队成员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党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党委办”)加挂扶贫办公室牌子,由党委书记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过问扶贫工作。学校党委办第一时间与驻村工作队组成联合小组到扶贫点对接村镇两级党委和走访贫困户。经了解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地处偏远山区,人烟稀少,全村65%以上人口外出打工,留下老少妇孺与青山绿水为伴。经前期党委办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建档立卡确定35户贫困户、98个贫困人口。为稳妥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学校自筹经费每年投入60万元以上资金进行乡村振兴。同时,联合政、企、校多方联动,通过送医送药、企业帮扶、解决入学、慰问走访等多种方式,完善乡村基础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这是传统的扶贫工作模式,即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和单位的转移支付,帮扶贫困村。但学院精准把脉新时代扶贫工作,认识到“精准扶贫”功在“精准脱贫”,利在千秋,如何通过短短三年的工作,使贫困人口能自力更生,使农村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才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和要义所在。

1.2 转观念,强组织,扶贫先扶“志”

1.2.1 科学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蜜蜂养殖产业

螺洞村周边生态环境好,又是旅游景区,但可耕地面积少,学校党委经过综合考虑之后,驻村工作队提出发展养蜂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思路。刚开始,多数贫困户和少数村干部不同意养殖蜜蜂,还有贫困户当着驻村工作队队长面抱怨“养蜂一没技术,二没销路,肯定赚不到钱”。发展蜜蜂养殖产业面临阻力重重。驻村工作队认识到扶贫必先扶“志”,要从根本上转变贫困户和部分村干部的观念。

为此,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中有志养殖蜜蜂的村民,发挥村中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多措并举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入户走访、干群交流、基层夜话等方式向贫困户讲解螺洞村蜜蜂产业的发展思路,帮助贫困户了解养蜂产业的前景;二是邀请陆河县养蜂能手讲述自身通过养蜂致富经历,开拓贫困户视野,让贫困户看到养蜂能致富的希望,坚定养蜂的想法;三是通过成立养蜂技术小组和示范蜂场,邀请养蜂技术专家和能手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并亲自上门手把手地口传面授技术。随着贫困户的养蜂技术逐渐得到提高,养蜂信心不断增强,劲头也足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螺洞村收割夏蜜5000斤、冬蜜8000斤,销售金额达40多万元,贫困户家庭平均增收超2万元。

养蜂的贫困户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其余观望的贫困户也全部加入养蜂行列,从“要我养蜂”转变为“我要养蜂”。开始持反对意见的村干部也逐渐认同养蜂致富之路,并给予有力的支持。

1.2.2 强组织,组建螺洞村养蜂专业合作社

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要靠人,尤其是技术人才。螺洞村村民彭志华大学毕业在外务工多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发动下,于2016年返乡创业,发展养蜂产业。现在,彭志华已经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陆河县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型。

原有的螺洞村养蜂组织化程度低,蜂农一直局限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境地,无法壮大养蜂规模,也无法做大销售市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驻村工作队多方走访,整合民智民意,鼓励大学生彭志华挑起重任,担任社长,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同时动员螺洞村贫困户和原有的蜂农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享受蜂场选址、蜂具购买、蜂群引种管理、蜜蜂病害防治、蜂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做好养殖技术培训和支持,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养蜂示范基地+农户”一体化蜂业生产、加工、经营的格局,确保蜜蜂养殖产业脱贫出成效。

1.3 智慧党建助力精准扶贫,蜜蜂文化凸显亮点

党员干部是精准扶贫的主力。一是学院全体二级学院党总支均动员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认领2-3家贫困户;二是党委办公室对接螺洞村村委,培训村干部和发展党员,打造村基层党组织;三是党员专家带头,将课题研究带到农村去,在农村第一线实现产教融合。学院每年专门进行科研立项,结合螺洞村实际,共有8项校级科研课题落地,总投入经费超过30万元。通过前期的课题调研、专家论证、实地走访,学院党委精准把脉螺洞村脱贫实际,发挥螺洞村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蜜蜂资源较多的特色,确立了以“智慧党建”带动“蜜蜂文化”的“党建+文化”的扶贫模式,也有效地结合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实际,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文化背景和智力优势,与农村大自然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双赢。

1.3.1 开展舞蹈培训,丰富村民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不只是完善路、桥、房子等基础设施的简单堆砌,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民意的乡村文化建设亦应该同步。螺洞村村民的休闲方式基本上就是打麻将,为了改变这一陋习,驻村工作队通过征集村民意愿,提出了建设螺洞村村民健身舞蹈队和养生太极拳队的倡议,得到了村两委和大多村民的认同。

为此,学院捐赠了两台55寸液晶电视机作为“两队”日常教学和训练用教学设备,并请学院美育教研室李琛博士作为“文化”驻村工作队员,每月到螺洞村2次,组建螺洞村村民舞蹈队,并进行舞蹈培训,同时给村里的小学生开展形体培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1.3.2 举办蜜蜂文化节,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为了丰富和提升蜜蜂主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2018年5月20日,学院联合陆河县科协、水唇镇人民政府在水唇镇螺洞村举办了“5·20世界蜜蜂日”暨陆河县第一届蜜蜂文化节主题活动。此次蜜蜂文化节主题活动倡导关爱蜜蜂、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健康的精神,传播蜜蜂文化、弘扬蜜蜂精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既面向公众展示了螺洞村优美自然环境、客家特色文化、蜜蜂特色产业,也为螺洞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启动全域旅游长期战略及规划迈出了第一步。作为贫困村,螺洞村更将以此庆典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螺洞村农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过程中,促使蜂业成为本村本县有奔头的产业。

1.3.3 举办少年夏令营,丰富村民子女精神生活

2018年7月,共青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委员会“青春足印服务队”和党校“暑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共同组成的支教团队在螺洞学校顺利举办了为期10天的少年夏令营系列活动。夏令营开设了表达课、形体课、手工课、绘本课、体育课、团建课等。活动中,志愿者们用爱心传递温暖,让村里的留守儿童重新获得了长期缺失的关注与关怀。作为螺洞村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令营活动得到了村民和村民子女的高度赞赏。

1.4 健康引领,产学研合作,深植文化发展脱贫攻坚“软实力”

学院是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学院以食品药品和中医药等健康产品为拳头,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坚持把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围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劳务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旅游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二是引进企业打通供产销的壁垒,引进东鹏特饮和佰果公司2家长期合作企业;三是邀请校外内知名博士、专家学者每月深入村组开展惠农政策、防病虫害、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宣讲。四是立项9项精准扶贫科研项目,围绕当地中药材种植、农副产品销售等开展科研。

经过三年的艰辛培育,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螺洞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培育当地文化,打造有文化有温度的“最美村庄”。通过协助打造螺洞村“世外梅园”官方微信,大力弘扬“蜜蜂文化”的乡村品牌特色。多次组织师生到当地开展蜜蜂主题壁画创作、蜜蜂养殖技术交流茶话会、蜜蜂文化节主题活动等。目前螺洞村已成立陆河螺洞世外梅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并筹建蜜粉源植物园、蜜蜂文化广场,并计划申报“中国蜜蜂之乡”称号。

2 应用成效

2.1 品牌效应突出

近三年来,螺洞村入选全国12个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评比活动100个特色村庄之一(全省仅三个村庄入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十佳最美果园”。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先报道螺洞村风貌特色、党建工作、精准扶贫成效。“世外梅园”“蜜蜂之乡”已经成为螺洞村的代名词。

2.2 创新增强活力

通过引导群众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服务和项目扶持,积极引进企业和合作单位,鼓励村民土地、技术入股成立公司,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螺洞村各项工作任务持续快速推进,富民兴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3 脱贫后劲充足

通过“党建+智慧+文化”,从政治基础、经济产业、文化培育三管齐下开展扶贫工作,坚持“走进去、带出来”宣传策略,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攻坚脱贫中发挥优势、攻克难题的内在要求,做到“真精准、真攻坚”, 推动乡村自行“造血”,为高校探索乡村振兴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杨英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指针[J].前线,2017(12).

[2] 周明燕.地市广电媒体如何做好精准扶贫报道——以四川巴中市广播电视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

[3] 邓冬梅.互联网+农副产品C2C模式构建研究——以螺洞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为例[J].金融经济,2018(24).

[收稿日期]2019-01-22

[基金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8年精准扶贫科研项目(编号:2018FP06)。

[作者简介]巫斌(1980—),男,研究生,教育学讲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负責人,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德育心理学。

[通讯作者]董健(1984—),男,研究生,管理工程讲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智慧党建文化扶贫精准扶贫
石嘴山市:打造机关“智慧党建”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的实践路径探析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智慧党建”指尖舞 孙常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