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

2019-08-24闫祎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语文

闫祎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因材施教。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教学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就如何由浅入深地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可行方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深”入“浅”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特点,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更灵活、更自由,更具有趣味性。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过于追求趣味性,就会出现流于肤浅的现象。如果过于追求知识性,就会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语文课堂教学要把握一个度,要在自足文本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学内容深入,让教学形式浅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深刻的道理。

一、条分缕析,剥茧抽丝

一篇文章无论多么浩繁庞大,都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比如反映了清朝方方面面的《红楼梦》,就是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这条主线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无论大树的枝叶有多么繁茂,只要找到主干,就能找到大树的根本。分析一篇文章时,我们要找出文章的主要线索,再看它的分支,理清线索之后,就可以分析事件,得出文章的中心。

例如,我们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线索。文章的主线是作者小学毕业时,她参加毕业典礼并代表全体同学领取毕业证书,回来后,爸爸已经去世了。在这条主线之上,作者加入了对爸爸的回忆。让学生把回忆的内容分别找出来并概括这些事件的内容。第一件事是作者前去医院探望生病的父亲,父亲鼓励作者不要怕;第二件事是回忆作者在一年级时,因为怕迟到而想逃学时,父亲对她严厉的教训和惩罚;第三件事回忆了父亲对花的喜爱;第四件事是说父亲鼓励自己独自寄钱。除了回忆自己和父亲的故事之外,作者还有三处写到了花儿,别在自己头上的夹竹桃花儿,父亲精心照料的花儿,还有那缺乏照料而凋零的花儿。这样就分清文章的条理,主线表现的是作者在父亲去世时的人生体验,回忆表现的是父亲对作者的独特的爱,而对花儿的描写则暗示了父亲的健康状态。

二、小组合作,群策群力

鲁迅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山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独木不成春,一个人的智力再高,也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一个人的理解力再弱,也会有一个观点,只有把这些观点都综合在一起,才会使问题的答案全面而又深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们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课文里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韩麦尔先生,一个是作者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都是发展变化的,教师让学生们前后结组,分别讨论文章中表现这两个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他们前后都有哪些变化,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课堂气氛很热烈,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加入了讨论,一刻钟后,各小组派出代表总结了答案。一个小组说,上课前,通过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比如他怕迟到、怕挨骂、怕被老师提问就不想去上学了,表现了小弗朗士贪玩不爱学习的特点;但通过动作描写,比如说他急忙向学校跑去,又表现了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上课后小弗朗士细心听讲,表现了他对老师的同情和敬爱。小弗朗士由厌学到热爱学习,是因为亡国的悲痛激发了他的心灵。另一个小组总结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他们认为韩麦尔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人,开始有些不负责任,但在亡国的时刻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些总结都很全面,甚至有一个小组提出,正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才能代表当时的大众人民的心情,这篇文章反映了亡国时刻的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小组合作、群策群力,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思路、互相补充知识,这可以把问题向纵深挖掘。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一些不太敢于在大众面前发言的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三、质疑问难,逐层深入

质疑问难,是提出疑难问题,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们便会觉得枯燥無味,兴趣索然。对于一些简单的古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质疑问难也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的,学生的提问如果不能深入主题,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提问加以深度引导。

例如,教学《木兰诗》时,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音的问题,再读课文,解决理解文意的问题。这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对一些词句提出了问题,有些学生给出了答案。教师把他们的问题总结在一起,包括通假字:帖,一词多义:市、帖、将、愿,词类活用:策、云,和古今异议:强、郭、走、爷、迷离,等等。再次阅读品味人物形象,就有学生问为什么那么多年,没人认出她是女性呢,这个问题本无可厚非,但因与主题关系不大,教师便简单带过,回到人物讨论上。学生们分析了木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孝顺,代父从军;二是英勇,立功无数,体现了忠孝两全的思想。接下来,学生们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朗朗上口,意蕴深长,和它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又想到了修辞手法,很快,通过问答,他们找出了互文、反复、顶真、排比、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对偶的修辞手法。

质疑问难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向深入思考,而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提出一些与文章主题偏颇的问题。

四、对比分析,深化主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深刻的认知。我们对一个事物可以有直观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对事物本身的分析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如果通过对比,就可以明确看出事物的不同,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中学语文阅读文本有一些相近的题材,却又表达不同的人生志趣,通过对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者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同是田園诗人,通过分析王维的《竹里馆》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会发现,这两位诗人所表现的志趣和人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看王维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都是幽深而又雅致的代表,也就是说作者所处的环境清幽雅致。再看诗人所做的事情,独坐、弹琴、长啸,这是文人的雅致,王维的隐逸田园诗是不事生产的士大夫的隐逸田园梦,他们只是找一处清静的场所,体验繁华外的别样人生。陶渊明不同,其《归园田居》所选的景物,南山下、道狭、草木长,都是人们在路边常见的景象,不同于王维的清幽;再看他所做的事情,种豆、除草,夕露打湿衣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一幅躬耕田园的农家生活的画面。由此可见,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抛开士大夫的清高,亲身参与农事生产的隐居生活。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见,相同的题材下,会有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陶渊明的诗虽然看似通俗浅显,千百年来却会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因为诗中有着作者一颗本真的心。

五、精于提问,启迪思考

提问是一种艺术,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通过提问学生才能产生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动力。教师由浅入深地提问,往往能起到启迪思维、深入理解的作用。教师要重视提问艺术的锤炼,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全面掌握学情。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缓解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情绪,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例如在学习课文《海燕》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课文中的精神,理解文本的意旨,了解海燕精神,体味其在暴风雨下无所畏惧的品格。针对这一目标,教师的提问不应该是直来直去的,如不能直接问这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教师要明确提问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探究课文。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为了实现梦想我们应该如何付出努力,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应该如何对待,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就会深入课文,与作者对话,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精神世界,充分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设置提问时,教师还要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所在。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没有认识到每个问题的设置所具有的意义,那么课堂的活跃只是表面现象,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提问是笼统的,在学生的意识中也是朦胧的,那么这样的提问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没有益处,提问的目标要定位在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上。因此,教师要精心锤炼提问艺术,要观察与分析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要尊重每个学生,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每一篇文本都有独特的特点,要深入理解文本,就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找到能够深入主题的打开方式。这个打开方式要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够“深”入“浅”出,让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徐独佳.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4(10).

[2]钱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外语文(下),2015(04).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