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到外,由点及群
2019-08-24赖亦喜
赖亦喜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阅读“整本书”,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系列书目的阅读。本文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学习任务群”之间搭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让“学习任务”有效,避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价值落空。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习任务群 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要拓宽视野,反思读书习惯,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
先谈谈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理解。读“整本书”其实在中国古代教育非常普遍。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旧式学堂,以教授“四书”“五经”,以及学习《古文观止》之类“选本”的整本书作为国语教学主要模式。20世纪初,受到各种新方法、新理念的冲击,旧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逐渐被抛弃。1941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重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语文教育理念,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引发了当时教育界的讨论,一度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世纪末,要求学生读“整本书”的教育方法仍然未受足够重视。读“整本书”这种教育模式并非过时、无用,反而不乏一些有益的因素是应该拾取的。“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创设完整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优秀作品的思想及领略其魅力,避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片化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中生阅读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功利化,阅读是为了应试,失去传承优秀文化这一功能;二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区,与其平时花大量时间阅读“整本书”,还不如多做题;三是阅读碎片化,网络时代的娱乐性侵占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减少阅读或碎片化阅读,疏远大部头文学作品。
基于以上几点,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旨在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整本书”,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仍然能有效阅读“整本书”,让“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这是解决目前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困境的第一步。
再谈谈学习任务群。先谈“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仅一词之差,却大有不同。“学习内容”是学习内容的罗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任务”具有目的性,通过任务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再看“群”,具有联系性,一个个任务组合成任务群,这些任务各有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支撑,构成一个整体,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具有整统性,它统摄着各个学习任务点,学生的阅读是围绕某个语文学习任务点(点可以是一本书,一本书里的一个章节甚至一个章节里的某个探究点)完成一系列完整的语言实践活动,由点到群,而不是完成毫无关联的碎片式学习。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旨在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或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以利用资源,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合阅读资源,融合课程诸要素,为学生设计系列关联的阅读任务,指导学生落实语言实践活动的载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教师提供的阅读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推动整本书,甚至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书的阅读(1+X),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書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一)书目的甄选
“整本书”阅读,读什么书?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明确了要求阅读的“整本书”的内容: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4]。可见,这里将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一部分的“整本书阅读”中的“整本书”限定在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上。目的是弥补之前以“单篇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之不足。那么,“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选择”是谁来选择的?选择的“范围”又是什么?
“整本书”阅读首先是教师先读,师生共读,然后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师是阅读任务的编制者,也是阅读书目的甄选者。课标提到“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5]。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二是切合时代发展及学生需求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师作为阅读书目的甄选者,依据以上两点甄选书目,对有生命力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整合,编制适用学生的个性化的“整本书”书单。什么才是适用学生的书?课内与课外融合的方法值得尝试。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根据学生在一定的年龄段可能达成也应该达成的语文能力或者语文素养,以“课内导读——课外自读;课内节选——课外整本”为原则,拟定“整本书”书单,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与研究。如高一阶段,推荐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彷徨》。因为粤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的篇目《祝福》选自《彷徨》,既是独立的文本,又与《彷徨》其他10篇小说有一定关联,教学时便于进行整体关联式设计。此外,鲁迅文章向来以文笔犀利、思想深刻著称,鲁迅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伟大的战士,读中国文学,不能不读鲁迅,不能不读鲁迅精神。高二阶段,推荐阅读《史记》。本阶段学生通过课内文章《鸿门宴》《项羽本纪》初步掌握古代传记文学的研读方法。阅读《史记》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三阶段,可以尝试阅读学术著作《论语》。《论语》包含丰富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里面几百则格言,包含大量人生智慧。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课堂无法满足的,也是教材无法给予的。从应试的角度看,阅读《论语》能帮助高三学生储备文言文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思想认识。
“整本书”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学术著作,掌握某个人或某类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不是零星的思想片段;通过阅读某部经典长篇小说,带动与之相关的书籍阅读,以点带面、系统阅读,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阅读任务的编制
“整本书”阅读,是师生同读,教师通过“课内导读——课外自读、课内节选——课外整本”构建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以“1+X”方式增加阅读量。这里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课外自读,避免“整本书”教学价值落空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师的任务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致力于在文本价值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之间,寻找到恰切而有效的结合点,编制整本书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的阅读从某个“点”开始,但又只落在“点”上,而是连接在一个个“点”上,若干个“点”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群”。即学生研读“一篇”的文体特点、表达形式,深入文本内部,确定阅读目标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而发现“一篇”与“一本”之间的关联。下面以教授学生阅读《彷徨》一书为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从“点”到“群”设计的任务点如下:
“整本书”学习任务单凸显的是教師的主体创造。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编制,教师需要有灵动的思维、丰富的文学涵养和深厚的审美积淀,才能对“整本书”进行个性化阅读,进而引导学生的阅读与探究,启迪学生的智慧,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阅读成果的展示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为检测学生阅读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设计有效的写作任务,如学术小论文、书评、读后感等,让学生以所读的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内容出发,完成书写任务,实现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上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策略以“课内导读——课外自读、课内节选——课外整本”为原则,设计由点到群的阅读任务,又将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合二为一,避免了“整本书”阅读核心价值的落空,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12.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DXKT16891)研究成果。